词条 | 于阗王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于阗王国分类:【地域文化】 11世纪以前塔里木盆地南沿的城郭王国。于阗又作于杆,可能是 * Go-dan的对音,其完整形式Gostana可能是古代于阗人种名Go+伊朗语后缀-stana组成,意为“牛地、牛国”。当地佛教徒编造的建国传说将此名附会为梵文的Gostana,意为“地乳”。于阗一名的早期于阗语形式作Hvatana,发展成晚期于阗语的Hvamna/Hvana/Hvam,汉文对应词作“涣那”。因受原始阿尔泰语圆唇音谐和律的影响,于阗一名又音变为 * Odan,故元代译为五端、兀丹、斡端等。清朝在伊里齐新城设和阗直隶州,在克里雅设于阗县,使旧名搬家。于阗王国地处塔里木盆地南沿,中心地区在发源于昆仑山的喀拉哈什河(墨玉河)和玉龙哈什河(白玉河)之间,东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车、疏勒,盛时领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阗、民丰等县市,都西城(今约特干)。 于阗古代居民属塞种,操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的于阗语。公元前2世纪即已立国。两汉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三国时,兼并周边诸国,成为西域大国。以后,接受西晋封号,又受前凉、前秦、后凉等的控制。南北朝时,与南、北双方均有往来,也曾受过游牧族吐谷浑、柔然、 哒和突厥的攻击和管制。唐朝时,作为安西都护府下属四镇之一,在唐朝的直接管辖、影响下。贞元六年(790)以后,受吐蕃的羁縻统治。9世纪中叶,吐蕃内乱势衰,大概不久以后于阗就获得了独立,仍由汉魏以来的王族尉迟氏执政。大概从901年始,于阗与敦煌的沙州归义军政权建立了往来关系。912年,尉迟僧乌波(Visa’ Sambhava)即位为王,汉名李圣天 * ,年号同庆,后娶沙州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女为妻,立为皇后,双方往来更加频繁。于阗使臣更由沙州远至中原。天福三年(938),后晋高祖遣张匡邺、高居诲 * 等使臣至于阗,册封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此后,于阗与中原,特别是敦煌地方政权的关系更为密切,常有大批于阗人留居敦煌,他们抄写佛经,并在莫高窟供养造像。北宋初,于阗使臣、僧侣数次向宋朝进贡。乾德四年(966),李圣天子从德太子 * 也曾入贡宋廷。翌年归国后,即位为王。自970年前后,信奉伊斯兰教的疏勒黑汗王朝 * 开始进攻于阗佛教徒,战争持续了30余年,于阗终于在1006年左右归于失败,尉迟氏家族统治的佛教王国最终灭亡。此后,于阗人种、语言逐渐回鹘化。 敦煌发现的一批属于10世纪的于阗文佛典表明,晚期于阗王国仍是西域佛教中心之一,除大乘佛典外,还出现了金刚乘文献,而本生赞、譬喻故事、传说等形式的佛教文学作品也很流行。于阗的佛教“瑞像”守护神的思想更影响到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创作,甚至当时就有于阗的艺术家在敦煌等地从事睡窟壁画的制作。另外,于阗语文书也反映了当时印度、西藏、汉地、回鹘等文化对它们的影响,显现出丝路王国的文化风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