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夏古国名。❶《管子》载,恒公西伐大夏,涉流沙。今人认为大夏故地本在山西西部,后迁至甘肃西部,故大夏又被称为西虞、西吴、西夏。《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河水二》均记陇西郡有大夏县、大夏川水,或据此以为古大夏中心区在今临夏一带。 019 大夏夏禹的乐舞。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人人皆知。禹之父鲧治水无功被诛,他接替父职,用疏导的方法消除了洪水之患,成为治水的英雄。舜传位给他。《大夏》是歌颂夏禹治水的乐舞。《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禹立,勤劳天下, 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洨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作《夏龠》九成以昭其功。”《夏龠》即是“大夏”,龠是一种古代乐器,舞者手执着龠,头戴皮帽,赤上身,下着白裙模拟治水以颂扬大禹治水之功。后世流传的一种快三拍的“禹步”,就是这种舞蹈中的舞步遗留。 大夏远古时期的一种乐舞,传说大禹为民治理洪水,日夜操劳,过家门而不入,苦战十三年,终于疏通河道,治理了水患,因而受到人们的爱戴,继舜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于是命皋陶作夏龠九成,以昭其功” ( 《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该舞属文舞,因跳时舞者手里拿着乐器龠,所以又称“夏龠”。周朝用于祭祀山川表演时, “皮弁素”( 《礼记·明堂位》)。舞者头戴皮制的帽子,裸露着上身,下穿素白的裙子,以大禹治水为内容,颂扬夏禹治水之功。公元前544年,吴国季札在鲁国首次看到经过周初整理的 《大夏》 表演,不禁赞叹道,“美哉! 勤而不德”。 大夏巴克特里亚(Bactria)的音译。又称“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隋书》和新、旧《唐书》作“吐火罗”。《大唐西域记》作“睹货逻”。中亚细亚古国。在今阿富汗北部。公元前6世纪后期为波斯帝国一行省。公元前250年总督狄奥多德建国称王。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国热强盛,领土扩张至印度西北部。后转衰,为大月氏所征服。8世纪为阿拉伯人所灭。文化多受波斯、希腊、印度和中国的影响。 大夏中亚古国。或作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公元前3世纪末至2世纪初,国势强盛,占有北起阿姆河上游,南达印度河流域广大地区。后分裂,国势日衰。先后臣属于大月氏,哒、突厥等族。8世纪被阿拉伯人兼并。 大夏❶即“西夏” (385页)。 大夏中亚古国。大夏人属东伊朗人种。故地在中国西北地区,很早和中原有交往。公元前174~前161年受大月氏第一次西迁冲击和向南迁徙塞种部落大战,失败。公元前145年占据中亚地区。约公元前139~前129年,由北方南下的大月氏人征服大夏。公元前128年,张骞出使大月氏以大夏呼之,西方称之“吐火罗斯坦”。 大夏远古六代乐舞之一。形成于夏、禹时代。相传大禹因治理黄河有功,受人民爱戴,于是有皋陶创作了《大夏》这部乐舞来颂扬他。因夏禹以文德治国,所以舞者在表演时手执龠作为饰物,又因此而另名为《夏龠》。它的组织结构继承了《大㲈》的九成表演形式,对后来的乐舞之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周代经修正后定为宫庭舞蹈。春秋时期通常在鲁国祭祀周公的仪式上表演。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