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云冈石窟涵蕴的佛教文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云冈石窟涵蕴的佛教文化分类:【地域文化】 云冈石窟的造像题材,以纪念释迦为主的各种佛像、佛本生、佛传故事是主体,还有菩萨、罗汉、八部护法等等,以具体的形象反映出丰富的佛教文化内容。其中一些造像题材,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佛教发展情况,以及佛教信仰的主要倾向。另外,石窟的形制则表现了北魏佛教徒宗教实践的特点。 众所周知,佛教产生于印度,佛教文化是印度古代文明的产物。因而,在汉传佛教的经典中,有不少反映印度古代文明史的内容。云冈石窟的造像题材,也有部分反映佛教文化渊源的形象。第8窟窟门东侧上层,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神像。西侧上层,刻有五头六臂骑孔雀的神像。这两个神像很有代表性。 在佛教系统中,三头八臂骑牛的神像称作“摩醯首罗天”,又译“摩醯湿伐罗天”,意译为“大自在”。彗苑《音义》上云:“摩醯首罗,正云摩醯湿伐罗。言摩醯者,此云大也;湿伐罗者,自在也。谓此天王于大千世界中得自在故也。”《大智度论》卷二有它的形象:“摩醯首罗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骑白牛。”云冈石窟中的造像正是这种神像,只是造像中为三面,文献中为三目,微有差异。五头六臂骑孔雀的神像,称作“鸠摩罗天”,又译“鸠摩罗伽天”,意译为“童子”。《大智度论》卷二云:“鸠摩罗天(秦言童子),是天擎鸡、持铃,捉赤?,骑孔雀。”《秘藏记》末云:“鸠摩罗天,六面童子形,黄色,持剑,乘孔雀鸟。”石窟的神像五个头都是梳发下垂,面容俊秀,为未成年男子的面型,左下手屈回当胸持鸡,与文献记载吻合。只是文献为六面,造像为五面。《大昆婆沙论》卷129有“应时大梵,即放光明,便自化身为童子像,首分五顶,形貌端严,在梵众中,随光而现”的说法,与云冈的神像相应。 天神在佛教中,是八部护法之一,地位在菩萨、罗汉以下。《翻译名义集?八部篇》云:“原夫佛垂化也,道济百灵;法传世也,慈育万有。出则释天前引,入则梵王后随;左辅大将,由灭恶以成功;右弼金刚,用生善而为德。三乘贤圣,既肃尔以归投;八部鬼神,故森然而翊卫。”云冈第8窟门东侧的摩醯首罗天和门西侧的鸠摩罗天,列在门的两旁,下面还有持三股叉的力士像,正是文献中所记载的前引后随翊卫的人物。 据日本学者从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习惯来考察,认为三头八臂骑牛的神像是“湿婆天”,五头六臂骑孔雀的神像是“?纽天”。湿婆天和?纽天俱出于印度最古的典籍《梨俱吠陀》。湿婆(或作尸婆)在《梨俱吠陀》中为禄陀罗神,原意是代表暴虐的天象,在《阿闼婆吠陀》中,则为畜类之主。在后来的《大博罗他纪事诗》中,湿婆崇拜成为主要宗派,该神具最高天神的一切性质。我国佛典中,将崇拜湿婆的宗派称之为大自在天派,该神即佛教中的摩醯首罗天。据我国学者考证,云冈第8窟的五头六臂骑孔雀神像与?纽天的形象有差异,称其为?纽天似牵强,兹不论列。 ① 佛本生、佛传故事,是佛教普及宣传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寺庙壁画上常能看到。云冈石窟的造像题材,有不少选自这类故事,其中以第6窟的佛传故事浮雕最为集中,堪称典范。 第6窟是云冈石窟第二期的大型洞窟,平面近方形,每边长约13米。中间凿有方形塔柱,柱高约15米。塔柱下四面开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迦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绘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该窟浮雕的丰富内容,以及雕饰的富丽,均有典型意义。 塔柱四面大龛两侧的雕刻为一组,共16幅浮雕,是佛诞生前后的故事。由塔柱正面(南面)开始,转西面、北面,再转东面,依次展开。其中有的一幅为一单元,有的两幅为一单元。如“摩耶夫人树下诞太子”的浮雕,包括两幅:一幅在西面南侧外壁,雕出一棵大树,一夫人立于树下,举右手握树枝,婴儿从右胁下出生,下一人用帛承接,另一侧有二从者。此即《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所云:“尔时夫人,即入园已,诸根寂静,十月满足,于四月八日日初出时,夫人见彼园中,有一大树,名曰无忧,花色香鲜,枝叶分布,极为茂盛,即举右手,欲牵摘之,菩萨渐渐从右胁出。”另一幅在西面南侧龛内,雕一佛立像,后有背光,上张宝盖,其右侧有二伎乐,一吹横笛,一弹琵琶。是表现上引书所云:“菩萨即便坠莲花上,无扶持者,自行七步,举其右手而师子吼:‘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胜;无量生死,于今尽矣;此生利益一切人天。’”围绕塔柱的浮雕佛传故事,一方面填补了佛龛之间的空隙,起了装饰佛龛的美化作用;另一方面,又在绕柱礼佛之人面前,展开一组生动的画面,宣传了佛陀的神话故事,使宗教艺术与宗教宣传完满和谐地统一起来。 另一组是周绕窟壁的浮雕带。这组浮雕在东、南、西各壁分布,可惜西壁已全风化,东壁和南壁也有部分内容风化剥蚀,无法一览原貌。这组浮雕的画面均作长方形,上缘有忍冬纹边饰,两幅之间也立有间隔。故事内容是连续的,现存部分从“太子较艺射铁鼓”至“入山修行”,共10余幅。顺序是从东壁北端开始,依次向南排列;然后转至南壁东端,依次向西排列。10余幅浮雕故事的内容互相衔接,形成连环画类型的艺术形式。浮雕画面的表现力很强,如第12幅“耶输陀罗入梦”,画面上部刻一华帐,帐下设一床,耶输陀罗头向右侧卧床上,床下有四伎乐,手捧乐器,但均已入睡,姿态各异;太子右舒相坐床上,一手支颐,作思维状,旁立一鸟,身后跪一侍者。画面气氛沉寂安谧,为的是表现太子静定思维。太子所思,是“视众伎女,犹如木人,百节空中,譬如芭蕉中无有实,乱头倚鼓,委担伏琴,更相扶枕,臂脚委地,鼻涕目泪,口中流涎,……顾视其妻,具见形体,发爪脑髓,……屎尿涕唾,外是革囊,中有臭处,无一可奇,强熏以香,饰以华采,犹假借当还,亦不得久计……”。 ① 太子经过这样一次思维,奋然出家,所以接下来的一幅是“太子逾城出家”图。这组浮雕在较大空间展开,因而艺术感染力增加,宗教宣传效果也更好。 ② 云冈最先开凿的“昙曜五窟”,大都是以三尊佛像作为造像中心,即在中尊佛像之两侧又各雕凿一尊形体仅次于中尊的佛像,作为礼拜对象。三尊佛像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第17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的交脚弥勒坐像,高15.6米”;第18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的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像,高15.5米”;第19窟,“主像是三世佛。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个8米的坐佛”;第20窟,“窟前壁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个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是云冈石窟中的代表作品”。 ③ “昙曜五窟”是北魏皇室造像的代表。以三世佛作为造像的中心题材,因太武帝灭佛时指责佛教为无赖子弟附益诞言所虚构,故以此标志佛教的源远流长,这在前面已经谈过,不再赘述。另外,三世佛也是当时社会上流行和最受人们景仰的佛像。北魏佛教承袭凉州和长安的传统,西晋以来许多高僧翻译的大乘经典成为北魏佛教徒的主要依据,其中《法华经》十分盛行。该经中关于三世佛的内容很多,如《妙法莲华经》卷一《方便品》云:“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法华经》不仅有宣传三世佛的内容,而且提倡建寺开窟和供养诸佛。《正法华经》卷一《善权品》云:“兴立佛庙,众亿百千,……造作塔寺,……立作形象,……假使以石,用作佛庙,……设令塔寺,立天尊像,……若复竖立,最胜庙寺,……现有十方,诸佛庙寺,……若为如来,作宝模像,……兴立彩像,……为大圣尊,立殊特形,……善缮坏寺,修立形像,……斯等皆当,得成佛道。”可见,云冈石窟的三世佛造像,正是反映了《法华经》的一部分内容。当然,也正是北魏时代所流行的《法华经》,直接影响了“昙曜五窟”的造像题材。 ① 三世佛中,未来主佛是弥勒佛。弥勒信仰在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十分普遍。因为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人民生活极端艰难,信仰弥勒,即是愿弥勒佛下生,解救一切人世的苦难。南方缺少石山,没有留下造像,而有赞颂弥勒的文学作品传世;北方则留下大量的弥勒造像,云冈石窟的弥勒造像最为集中,很具体地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弥勒信仰。 云冈石窟三期中,均有弥勒造像。第一期“昙曜五窟”,其中第17窟以交脚弥勒为主像,其他几窟也都与释迦像相配置。第二期所开石窟更多,弥勒造像也最盛,在一些主像中占相当的比重。第三期所开大型洞窟甚少,但也有以弥勒为主像的龛室。总计云冈石窟所雕凿的弥勒造像,大小统计,约有数百尊之多,由此可见,当时信仰弥勒、祈求弥勒下生信念之广泛。弥勒信仰在早期很深入人心,影响至大,但后来逐渐被弥陀信仰所取代,因而这方面的佛教史料也很少,弥勒造像可以弥补佛教史上的这一缺环。 ② 北魏时的佛教,十分重视修禅持戒的宗教行为,而与南朝佛教注重义理有所不同。北魏初期来自凉州的释玄高,精于禅律;弟子昙曜也以禅业见称,并任沙门统,对北魏的佛教都有很大影响。北魏中期北天竺僧佛陀禅师在嵩山少林寺传授禅法,弟子慧光、道房及道房弟子僧稠都闻名当世。被后世禅宗奉为初祖的菩提达摩及二祖慧可,也曾在嵩、洛一带传授禅法。 ③ 北魏佛教重禅的特点,在云冈石窟的开凿和石窟形制、造像等方面都有反映。 僧人习禅,需要有幽静的环境。这在佛典中已有提示。《禅秘要法经》卷中云:“出定之时,应于静处,若在?间,若在树下,若阿练若处。”总之,修禅定者应在郊外山林静处,故《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王朝曾对离开山林修禅的僧人给予严厉的斥责。佛典不但说明坐禅要在山林僻静处,而且明确指出应在石窟中坐禅。《付法藏因缘传》卷二云:“山岩空谷间,坐禅而龛定,凡寒诸勤苦,悉能忍受之。”同书卷四并说有一“坐禅第一”的比丘,其住处有三重窟。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城西16公里,前临武州川,山水相依,远离闹市,不染尘嚣,是理想的修习禅定的环境。云冈石窟有很多一米见方的单独小窟,有的四壁没有造像和雕饰,有的雕有造像,均为僧人坐禅的禅窟。“凿仙窟以居禅,辟重阶以通术”, ① 描写的就是此类禅窟。 另外,石窟造像也与习禅有关。神经中说,修禅须先观像。静观佛像,树立信心,然后才能修习成道。《坐禅三昧经》卷上云:“若初习行人,将至佛像所,或教令自往,谛观佛像相好。”因为,观像就如同见佛。《思维略要法?观佛三昧法》云:“人之自信无过于眼,当观好象便如真佛。”观像是修禅的一个必经步骤。 据学者研究,云冈石窟的造像,都是禅观的对象。如第16窟大佛为释迦立像,禅经中有观佛立像的内容,《观佛三昧海经?观像品》云:“佛告阿难,佛灭度后,现前无佛,当观佛像”;“乐逆观者,从像足指,次第仰观”;“顺观像者,从顶上诸蠡文间”,“具足观身,渐下至足。如是往返,凡十四遍,谛观一像极令了了。观一成已,出定入定,恒见立像在行者前”;“此念想成,名观立像。”三世佛也是禅观的对象,这种观,名为“菩萨念佛三昧”。《坐禅三昧经》卷下云:“若行者求佛道,入禅先当系心专念十方三世诸佛生身,……常念佛身相,如是行者便得十方三世诸佛悉在心目前,一切悉见三昧。……是时便见东方三百千万千万亿种无量诸佛,如是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随所念方,见一切佛。……是为菩萨念佛三昧。”云冈石窟中的造像题材,三世佛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但反映了《法华经》在当时的流行,同时也是作为禅观对象而雕造的。佛教造像大都可以作为禅观对象,而且许多题材的形象细节直接来自于禅经的描述,禅经中想象的描绘,经由造像艺人之手,变成现实的佛像。如云冈第20窟的释迦结伽趺坐莲华坐像,在禅经中只是理想观,并非观真正的造像。《观佛三昧海经?观像品》云:“尔时世尊复为来世诸众生故,更说观像坐法。观像坐者,至心系念,令前立像,足下生华。作此想时,有宝莲华,千叶具足,应想而现;即见毕已,请诸想像,令坐宝华。”可见,石窟造像为修禅僧提供了比禅经要求还要好的禅观条件。当然,除观像外,礼佛和供养也是禅僧修持的课题,开窟造像本身即为一种功德。造像、观像、礼佛、供养都是禅僧宗教实践的活动,说明云冈石窟与禅有至为密切的关系。 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