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互助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互助会分类:【中国民俗】 由村民们自愿联合组织的一种互帮互救的经济组织。由一名会头和一名副会头联手主持互助会的日常工作。在通常情况下,每年在春播、夏锄和秋收之际召开“通报”会议,研究来年的互助义务以及日程安排。如遇到特殊情况,比如谁家遭到天灾,盖房子,举办婚、丧大事等,急需用钱,互助会可临时召开会议,解决本会中出现的重大突发事件。互助会与前面介绍的扶弱助贫会的性质相同,但涉及对象不同。扶弱助贫会的工作对象是针对一些弱势群体开展工作的,而互助会是入会成员相互救助的组织。入会的每个成员都有责任帮助其他会员解决生活困难,同时也都有权力接受其他成员给予的惠顾。互助会出于道义的需要,有时也会救助一些未入会的人渡过难关。 甘肃互助会之最典型者为敦煌社邑的互助。宁可、郝春文两位先生的《敦煌社邑的丧葬互助》一文介绍说:唐后期五代及宋初,敦煌地区私社盛行。其中一类从事佛教活动,一类从事经济和生活的互助,更多的社邑则兼具这两类职能。在经济和生活的互助中,丧葬互助又是最主要的。敦煌发现的社邑文书中,有关营葬的材料很多。在作为社邑规约的20件社条、补充条件及凭约中,有16件关于营葬互助的规定,有的相当详细(如S郾5520、S郾6537背的三件、P3730背),有的则以此为最主要的内容(如P郾3489)。在通知社人参加社邑活动的社司转帖中,有关营葬的有31件,确为记录社人在营葬活动中纳赠物品的品种数量的纳赠历有11件,还有1件则是有社邑参加的僧统和尚营葬榜(P郾2856背)。社邑营葬互助的办法是,社人家内遇有凶丧,立即向社司报告,社司得报后,由社司首领之一的录事发放社司转帖(个别的由社官发放,如P郾3707)。这种转帖有的称为亲情社转帖或兄弟社转帖。转帖通知全体社人,携纳赠物品按规定的时间、地点集合缴纳,并确定某些具体做法。 社邑营葬互助活动的具体内容。大约有三类:第一类是纳粟、麦、面、饼、油、酒等食品及柴,供丧家及吊者饮食和当作吊祭死者的祭盘及出殡酹酒之用。第二类是食品外再加布、褐、麻、绫、绢、绣等织物。丝织物常被称为“色物”(亦有连布褐通称色物的)。其中白色织物大约用作丧服、装殓盖棺、挽棺之用,彩色织物可能用于装殓、祭帐、旌幡等。布、绢等特别是后者有时不称赠而称借。第三类是赠纳物品之外还送葬。送葬时,除上述的赠物、擎棺外,还要出车出 ,以便“盖白莒拽”,出殡时,随车浇酹吊酒,送至墓所,诵读祭文,一齐号叩。敦煌社邑的丧葬互助还有一种“立三驮名目举名请赠”的办法。三驮或作“三大”(“大”当为“驮”字的讹写),亦可能作“三件”,这种办法见于十一件社邑文书。其办法大致是社人可向社邑请求“立三驮名目”,列名登记在案,缴纳三驮(粮食之类)之后,再请“上驮局席”,宴请社众一次,便取得了“请赠”的权利,死亡时,社众按规定纳赠物品(可能还帮助营葬)。 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些厂矿的车间班组,机关、学校等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在本人自愿、工会小组组织下,组成互助会,每人每月从工资中扣出十多块钱,集体储存起来,到年终时全部发给本人,以解决过年过节时的花销。另一种是为专项事务而自愿组成的经济互助会。为了买缝纫机等大件家具,当时工资低,家中积蓄少,一个班组的八九人经协商自愿组成互助会,各出同样数额的款项,让首先拿到供应票证的人(当时物资供应紧张,缝纫机、自行车、手表等都凭票供应)把机器买回。然后依次类推,直至每人都买到一件大家具为止。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