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代兵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五代兵制分类:【传统文化】 五代时期军事制度。五代时期以募兵和征兵取代府兵制,且多强征、强募。后梁太祖朱温为藩镇时,为防士卒逃亡始行刺字。“初,帝在藩镇,用法严,将校有战殁者,所部兵悉斩之,谓之跋队斩,士卒失主将者,多亡逸不敢归”,“凡士卒皆文其面以记军号。军士或思乡里逃亡者,关津辄执之送所属,无不死者,其乡里亦不敢容”(《资治通鉴》卷二六六)幽州刘仁恭亦强征男夫,不分贵贱,一律在脸上刺“定霸都”,文人则在臂上刺以“一心事主”,年龄在17岁至70岁之间。抓丁当兵,刺字防逃盛行。后晋时,沿黄河之民,自备器械,各随其乡,团结为社,防契丹,卫家乡。后晋出帝开运元年(944年),征发平民为乡兵,每七户征发一人,其兵杖、器械,由七户分摊购置。其时亦采用收降之法,以扩大兵源。常有强令出钱或实物以代役。五代时还以赏赐促军兵卖命,相沿成习,造成“百户农户,未能赡一甲士”,“府库蓄积,四方贡献,赡军之外,鲜有赢余”(《五代会要》卷十二);军队骄悍,纪律松弛。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斩先溃军吏,选诸军精锐者升为上军,羸弱者遣散,选各节度使属下骁勇之士,以为殿前诸班,削弱地方兵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