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位君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五位君臣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禅宗后期曹洞宗的重要教义。“五位”含正、偏、兼三个概念,配之以“君臣”譬喻,就构成“五位君臣”说:(1)正位(君位),(2)偏位(臣位),(3)偏中正(臣向君),(4)正中偏(君视臣),(5)兼带(君臣合道)。曹山本寂解释说:“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五灯会元》)。“五位”之中,第一位是真如本体,即“理”;第二位指现象,即“事”;后三位是可能构成的理事关系。第三、四位都有所偏:或偏于理,则“废事”(舍事入理);或偏于事,则“昧理”(背理就事)。只有第五位的“兼带”,才是理事交互圆融的最高境界。洞山良价曾作偈说:“事理俱不涉,回照绝幽微,背风无巧拙,电火烁难追”。或被形容为:“臣主相忘古殿寒,万年槐树雪漫漫,千门坐掩静如水,只有垂杨舞翠烟。”他们还从“体用”、“主宾”关系来说明“正”和“偏”,其“五位功勋图”及其他不同名目,都无非意在说明理事不二、体用无碍的道理。这正是该宗“即事而真”、“回互不回互”主张的具体展开,被本寂称之为“吾法之宗要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