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五刑分类:【传统文化】 我国古代法制史上之主刑(或曰正刑)。由五种轻重不等刑法组成。五刑之内容,历代各异。隋唐以前,五刑中除大辟(死刑)外,其余均为残害肢体之肉刑。据载,夏代“五刑之属三千”(《孝经?五刑章》),“大辟二百,膑(bìn鬓)辟三百,宫辟五百,劓(yì益)墨各千”(《周礼?秋官?司刑》郑注)。膑辟即刖(yuè月)刑,即砍脚之刑;宫辟即宫刑,夏代又名(zhuó琢)刑,割去男性生殖器;劓为割鼻;墨即黥(qíng情)刑,在受刑者额上刺字,染上黑色以作标记。商代承继夏代五刑之名,但名目繁芜。汉初,五刑是黥、劓、斩趾、断舌、枭(xiāo肖)首五种。枭首即砍下犯人之头悬挂于木上。至隋代始废墨、劓、?(fèi肺,即刖刑)、宫等肉刑,确定笞(chī吃,见“笞刑”条)、杖、徒(见“徒刑”条)、流(见“流刑”条)死五种刑名为五刑内容,唐律便以之为法定五刑列于名例之首,此后历代封建王朝之法律均沿用此五刑为正刑。 ①古代五种刑罚的总称,即墨刑(也称黥刑,刺额注墨)、劓刑(割鼻子)、?刑(也称刖刑、断足)、宫刑(也称腐刑,后又称下蚕室,即女子幽闭,男子去势,毁坏其生殖器官,断绝其生殖机能)、大辟(死刑的通称)。五刑之称,早在夏代即已有之,商周沿用。秦、汉以来,死刑有所发展,徒刑相继出现,其余几种肉刑继续沿用,有时代之以鞭笞。《北齐律》以死、流、耐、鞭、杖为五刑。隋代《开皇律》废鞭刑,以笞刑(以小竹板击犯人臀部或背)、杖刑(以大荆条、大竹板或棍棒击打犯人臀、背部或腿)、徒刑(拘禁犯人并强迫其劳役)、流刑(强制将犯人发配到边远地区)、死刑(分绞、斩两种,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有凌迟之刑)合称五刑。此后历代沿之不变。清末法制变革时将五刑定为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和罚金五种主刑,辅以其他从刑。②指古代刑罚的五种处置办法,即大刑用甲兵、斧钺;中刑用刀锯、钻笮;薄刑用鞭扑(《国语》)。③专指西周五种法规,即关于农事的“野刑”,关于军事的“军刑”,关于乡党自治的“乡刑”,关于惩戒官吏的“官刑”和关于礼仪典章的“国刑”(《周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