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台山佛光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五台山佛光寺分类:【地域文化】 佛光寺以唐代所建东大殿最负盛名,与应县木塔、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并称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3颗明珠。 寺院现存有3座重要建筑,即北魏建造的祖师塔,唐大中十一年(875年)建造的东大殿,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建造的文殊殿。东大殿荟萃唐代建筑、雕塑、绘画、书法4种艺术,人称“四绝’,其历史和艺术价值极高。1961年,佛光寺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在五台县境内北部,豆村镇东北6公里的佛光山中。初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隋唐时寺名远播,直到长安,敦煌,乃至日本。《高僧传》、《法苑珠林》、《清凉山志》等佛教史籍中对这座寺均有记载。唐武宗会昌年间灭佛,佛光寺除祖师塔及周围几座墓塔外,全部被毁。唐宣宗即位后恢复佛法,大中十一年(857年),寺在旧址上重建。后经宋、金、元、明、清各代,历经千余年,都曾有重修、装绘和补葺,因而寺中保存了北魏、唐、金及明清的各朝建筑风格,实为奇观。 佛光寺因地势建造,东南北三面山峰环抱,唯西向低下而豁朗,寺宇坐东朝西,气势巍然。寺区松柏苍翠,殿宇壮丽,山静鸟啼,分外幽雅。全寺中轴线东西纵贯,寺内院落广阔,布列舒款。自山门向东,随山势筑成平台3层,依次升高。第1层平台在中轴线上有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建造的陀罗尼经幢,北侧有文殊殿,南侧与之对称原有观音殿(一说普贤殿),今已不存。第2层平台在中轴线两侧有近代所建的两庑和跨院,北跨院地上埋有巨大的唐代覆莲石柱础,证明唐代曾在此建有大型建筑物。第3层平台就土崖削成,陡然高起10余米,中间有踏步通上。台上正中即唐建东大殿,殿前正中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建造的经幢,东南有祖师塔,两侧有晚近建造的配殿。大殿后为山崖,崖上建有寺院后墙,墙外岗上有几座墓塔。东大殿高居山崖之上,居高临下,俯瞰全寺,在选址和利用地形上具见匠心。 寺内最古老的建筑为祖师塔。顾名思义,可能为创建佛光寺第一代和尚的墓塔。塔平面呈六角形,高8米,青砖砌筑。外观分作两层,下层中空,正西面开扁平拱券门,门上饰火焰形券面,内作六角形小室。余五面素平。上部砖砌出斗拱,每面9枚,补间7枚,斗上有莲瓣和叠涩构成第1层塔檐。檐上作束腰须弥式平座,每面雕有简单的壶门,各转角处砌成瓶形的矮柱,束腰上下刻仰覆莲瓣。上层各角砌有束莲式倚柱,角柱的柱头、柱脚和柱腰都以捆束莲花装饰,富有印度风格。塔身第2层西面作假券门,门上仍饰火焰形券面,西南、西北两面为破子棂窗。塔刹形制奇特,下部以仰莲作为刹座,其上以仰莲一层承托6瓣形宝瓶,瓶上覆莲瓣两层,顶上冠以宝珠。整座塔的造型独具风格,为古塔之孤例。从火焰券、束莲柱等特点看,应属北魏或北齐遗物。它既是研究早期佛塔形制的重要实例,又是此寺悠久历史的物证,也是历史上中印文化交流融会的体现。 东大殿是寺内主殿,为唐大中十一年重建佛光寺时所造。大殿建在岩石上,殿前部有低矮的台基,后半部则就山崖削成,殿内金柱和后檐柱的柱础,是就山岩开凿而成,因而基础极为坚固,有极强的抗震能力。大殿面宽7间,进深4间,长34米,宽17.66米,八架椽,单檐五脊庑殿顶。前檐五间设板门,两尽间和两面山墙后梢间安直棂窗,以便殿内前后采光。板门四周之门额、门槛及立颊,都是4厘米厚的装板合成。板门和立颊的背面,均有唐人墨书题记,也有五代和金代的过客题记。 佛光寺东大殿是现存唐代殿堂型构架建筑中最古老、最典型、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它既表现了结构和艺术的统一,又表现了在简单的平面里创造丰富的空间艺术的高度水平。整座构架是由上、中、下3层叠加而成。下层是柱网,用阑额连成内外两圈矩形框子,作为屋身骨架。中层是在柱上重叠四五层柱头枋,围成和阑额上下相重的两圈井干式结构的框子;再在两层框子间相应的柱上,用斗?和加工成略微?起的月梁同逐层柱头枋垂直相交,穿插交织,连成方格网状的整体,类似现代建筑中的圈梁,是为中层。上层是屋顶骨架。大殿屋顶的木构架比较平缓,用小方格的天花板分隔成两部分,底部梁枋加工精细,暴露在室内,称为明?。上部是承担屋面重量,是隐蔽的梁枋,叫做草?。大殿草?梁架最上层用两根斜撑相抵,承托脊檩,叫做叉手,是汉代以来的传统作法,唐以后再不用。由于梁架结构采用明?,增加室内高度;内外槽结构不同,中部3间又有4排柱上斗?和月梁,突出了它的重要地位。所以外槽、内槽以及内槽5间之中空间都有变化,构成和谐的韵律。 大殿的外貌魁伟壮观,下面用低矮的台基,立面每间比例近于方形。各柱头上直接放置硕大的斗?,是现存古建筑中挑出层数最多、距离最远的斗?,屋顶正脊长3间,鸱尾恰好在左右第2缝梁架上,使梁架直接负载鸱尾的重量,同时在外观构图上,也使正脊、屋顶、鸱尾和殿身各间构成和谐的比例。再加上屋檐和缓的起翘以及造型遒劲的鸱尾,使整个立面呈现出庄重稳定的形象。另外,斗?体型很大,结构复杂,出跳达四跳,整个屋檐挑出约近4米,相当于檐口至台基面高度的1/2,所以在感觉上斗?的尺度比实际还要大;更由于屋顶采用1:2的和缓坡度,站在殿前看不到屋面,这样就更加突出了斗?在整个立面构图上的重要位置,使斗?在结构和艺术形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比例关系,表现出唐代建筑的稳健雄丽的风格,而与后代有显著区别。 东大殿内,佛坛占据了5间的宽度,坛上塑有佛、菩萨、弟子、金刚、供养人等30余尊塑像。中央3间设释迦佛、弥勒佛、弥陀佛3尊坐像。左右稍间为文殊、普贤二菩萨,弟子和胁侍菩萨分峙两侧;两侧又各有一护法金刚,持剑怒视。佛坛左端金刚的右侧,有一尊中年女像,据说是建殿施主宁公遇的写实肖像。殿左南梢间窗下,有工程主持人愿诚和尚的坐像。这些塑像姿态端庄,塑法简练,虽经后人重装,色彩俗艳,但形体、相貌、衣饰等,还是唐塑的风格。殿内两侧及沿后墙的500尊罗汉像,是明代宣德四年(1429年)添加的。 东大殿内柱额上的几幅?眼壁画,亦为唐代遗物。画面共有30多平方米,内容都是佛、菩萨、天王、飞天等佛教题材,画法劲秀,笔力流畅,铅粉已变为铁青色,与敦煌壁画极为近似。1964年在佛像背后拆除堵塞的泥壁,发现一幅降魔图,色泽如新,十分难得。 殿内大梁(四椽?)下有唐人的大字楷书题名,列有“敕河东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郑”、“助造佛殿泽州功曹参军张公长”、“代州都督供军使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芦”、“功德主敕河东监军使元”、“功德主故右军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执笔人李行儒”等,清晰明了,笔力沉劲,是不易多见的唐人墨迹。这些名字与殿前唐大中十一年经幢上题名相同,又是断定东大殿建筑年代的确凿证据。 重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的文殊殿,是佛光寺中仅次于东大殿的一座大配殿。殿身面宽7间,进深4间8椽,单檐悬山顶。此殿屋架结构特殊,在我国金代以前的古建筑中颇为罕见。殿内空间面积很大,屋架内柱之上都使用了横跨3间的大内额和由额,额上承前后乳?和四椽?,再上为平梁、蜀柱、叉手等,承受着殿顶重量。前后内额负荷相等,而断面悬殊甚大,前额75×53厘米,后额48×33厘米,为弥补后额承载之不足,于额下增设绰幕枋一层,枋上两端安斜材叉手,将内额上荷载转引到由额的两端,再传递到山柱和内柱之上,构成了类似近代“人字柁架”的屋架,这在金代是大胆的创制,殿前后檐柱柱头上,斗?层层相迭,出挑多,斜?宽大,使斗?的形制如同怒放的花朵,这是辽金两代斗?的特征,金代尤为突出。屋顶正脊中有一琉璃宝刹,是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年)补作,造形秀美。殿内佛坛上有文殊菩萨及侍者塑像6尊,装饰富丽,是金代原塑。殿周壁画有500罗汉,是明宣德四年(1429年)的作品。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立面复原图 佛光寺是1937年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发现的,在50年代发现南禅寺以前,一直被认为是木构建筑的最早范例。南禅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结建筑,比佛光寺东大殿还要早75年,所以有必要附带作一介绍。 南禅寺座落在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的李家庄西侧。寺的规模不大,山门内仅有大殿和东西配殿,东跨院内有僧房数间。大殿为唐代建中三年(782年)所建,大殿内平梁下有修建时的墨书题记:“因旧名时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时重修殿法显等谨志”。殿身面阔进深各为三间,形成正方形平面。单檐歇山顶。正面设板门和直棂窗,其他3面为檐墙。殿前筑有月台。 大殿的整体结构很是简练,殿内无金柱,四椽?(大梁)直接搭在前后檐柱上,两端伸到檐外还砍制成二跳华?;梁上又施复梁一层,两端伸至檐外则砍制成要头,斗?与梁架完全成为一体,这是只有早期建筑才会使用的结构。1974―1976年对大殿进行落架大修时,发现殿内最大的两根木构件即四椽?,早已劈裂弯垂,施工时将屋顶的瓦件泥背拆除后,西边的四椽?自动弹回,拆卸后经反转压平,这根大梁已经完全恢复平直,东边的经反转压平仍有些弯垂。历经1200年的木构件,仍能保持这样好的弹性,结构上的奥秘尚待探索。大殿檐下一周在柱头处都使用雄健的斗?,然而未用补间斗?,颇显眉目疏朗。斗?用材硕大,3间殿宇合宋代规定7间殿宇的用材。斗??头上的卷刹都是5瓣,且每瓣均微向内,这是木构实物中仅见的孤例。 殿顶用灰色筒板瓦覆盖,两支鸱尾形大吻增强了建筑壮丽的外观。屋顶举折最为平缓,是全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极致。这座大殿虽仅3间,但历史悠久,形制健美,结构简练,手法古朴,诚为文物中之瑰宝,所以1961年亦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殿内的唐代彩塑,也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精品。正中砌有砖雕精美的大佛台,台上有泥塑像17尊,主像释迦佛结跏趺坐,两侧有弟子、天王、菩萨、童子等。塑像大多有莲花座承托,唯童子赤足踩地。人物塑造手法精巧,形体、衣饰与敦煌彩塑基本相同,和大殿木构架一样,同为珍贵的艺术杰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