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台山佛教宗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五台山佛教宗派分类:【地域文化】 五台山与佛教结缘的根由是华严学和文殊信仰,然而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却呈现出兼容并蓄的局面,整个佛教构成十分复杂,诸宗竞秀,显密并传,汉藏佛教俱全,而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各宗派的势力消长不断发生变化。因五台山佛学具有这样的特点,故唐代即有人说:“今天下学佛道者,多宗旨于五台,灵圣踪迹,往往而在,如吾党之依于丘门也。” ① 认为五台山之于中国佛教,如同孔子之于儒家,渊源所在,为众所归依。 中国的佛教宗派,自隋代开始形成,唐代形成者为多,这也是中国佛教极盛时期的一个标志。五台山因其与《华严经》的密切关系,华严宗形成以后,即有一代宗师澄观上山,潜心研究,撰写经疏,把五台山作为传播华严教义的中心。澄观号称华严宗四祖,学识非常渊博,他的华严学思想在法藏学说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佛教其他宗派和中国本土思想文化,将华严宗的思想体系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特别是提出“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的四法界学说,对宋明理学思想有深刻影响。华严宗五祖宗密,从学于澄观,著《禅源诸诠集》,用华严思想囊括一切佛教学说,提出和合诸宗、禅教一致的主张,把华严思想又推上一个新高峰。宋代五台山的华严宗僧人有承迁和净源。净源在华严宗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华严经原人论发微录》3卷,阐扬宗密的学说;还有《华严经普贤行愿修证仪》1卷、《华严经还源观疏钞补解》1卷,并制华严忏法,时称华严中兴之祖。高丽僧统义天入宋,欲学华严教义,经人推荐,就学于净源门下。元代,曾有真觉国师到五台山,为万圣钓国寺的开山住持,大演清凉澄观之教,弘倡华严贤首宗旨,遂使华严宗在五台山再度兴盛。其弟子了性、幻堂,俱是五台山高僧。另有僧人正顺,专弘华严宗旨,并在山建华严阁,世称“华严菩萨”。明清时期,五台山僧人讲诵《华严经》不辍,清代达天和尚尤为一代华严宗匠。近代五台山碧山寺主持寿冶法师常年礼诵《华严经》,曾用鲜血写成80卷《华严经》文,运往日本展览。 唯识宗是慈恩大师玄奘与弟子窥基大师共同开创的一个佛教宗派。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年),窥基率500僧俗来到五台山,修理北魏时的旧石精舍,同时弘扬唯识宗旨,在五台山建立了唯识宗道场。北宋时,清凉寺成觉大师在五台山讲习唯识,弘扬其道。金代有善慧、杲公讲唯识之学。元代五台山的唯识大师为慧印,号弘教,20余年研读佛经,学跨诸宗,洞达三藏,但专以唯识为归。玄奘开创的唯识宗,忠实于印度大乘有宗的哲学体系,而这哲学体系又十分深奥复杂,故流行不久就趋于末路,但五台山上到元代还有讲唯识学的高僧,足见其为天下佛学渊薮。 律宗是唐代高僧道宣开创的。道宣主《四分律》,曾到五台山中台顶讲解律学。《四分律》在五台山很有传统,北魏太和末年,五台山北寺法聪律师就开讲《四分律》,为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的研习《四分律》僧人。道宣的五台之行,使五台山的原有律学转入南山律宗。据日本僧圆仁说,唐大和二年(828年)以来,天下数百处戒坛,只有两处可以剃度僧人,五台山竹林寺万圣戒坛即为其一。随他入唐的惟正、惟晓即是在此处与十沙弥同受具足戒的。由此也可看出,五台山的律学在当时影响之大。至明代,五台山著名律师有宗林、如馨。宗林原为杭州普宁寺僧,戒行精纯,弘治年间被征入京,命为登坛大戒主。后为五台山提督,管理僧众,传法授戒。如馨为摄山栖霞寺僧,精研律学,成一代宗匠,世称中兴律祖。嘉靖年间至五台山与山上高僧切磋律旨,大有所悟,后传法于五台山永明寺沙门远清。远清在五台山传戒授法,遂使法戒大兴,律宗兴盛。 天台宗是一个重要的佛教宗派,由天台山智者大师创立,尊奉《法华经》。天台宗高僧志远法师在五台山大华严寺弘扬天台圆顿之旨近40年,为大华严寺十二院的首座。志远志行高洁,常修法华三昧,一心三观,受到五台山诸寺僧众的钦敬。他著有《法华疏》10卷,《玄文》10卷,《正观释义》10卷,形成五台山的天台之学,声名远播。日僧圆仁于开成五年(840年)特地到五台山,从志远大师学天台教义,可见五台山已是传播天台宗旨的中心之一。五代时真容院僧光屿为五台山天台传人,弘扬“一心三观”、“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法华宗旨,而且兼习《维摩》、《上生》,以及华严教义,会通诸宗,为世钦仰。入宋又有慧悟大师,从小习诵《法华经》,出家于五台山真容院,勤学好问,戒慧精明,哲宗时曾入内庭,宣阐称旨,颇受礼敬。 五台山与净土宗本有渊源,净土初祖昙鸾是最早在五台山出家的僧人。唐大历五年(770年),号称净土四祖的法照大师至五台山华严寺,入念佛道场,弘扬净土教义,开五台山的净土法门。贞元十四年(799年),法照创立竹林寺,内有六院,规模宏大,装饰精美,著名的万圣戒坛即在该寺律院。法照是创“五会念佛”法的净土大师。他根据《无量寿经》中“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的描写,把口诵佛号按音节声调的不同分为五会,通过五会轮番变换念诵,制造出抑扬顿挫的音调,烘托极乐世界仙音缭绕的氛围。这种念佛方式,法照撰有《五会法事赞》专门解说,影响深远,故世称法照为“五会法师”,唐代宗曾尊他为国师,净土宗人称他为善导转世。法照在五台山建净土道场,振起净土宗风。到明代有月潭法师,禅净双修,将禅教律统于念佛法门,以净土为归,修习念佛三昧,誓愿往生极乐净土。 禅宗是一个影响最大而且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唐代禅宗有神秀为首的北宗禅,和慧能为首的南宗禅。北宗禅流行的时间虽然较短,但在五台山留下了影响,巨方禅师从学于神秀,后在五台山阐化20余年。南宗禅一花开五叶,支派繁多,五台山上也是禅门林立。开元年间,荷泽神会派弟子神英和尚来五台山活动,神英招募良匠,建法华院,教外别传的正法眼藏始至五台。又有隐峰禅师,从学于南岳系马祖道一,在五台山弘化,临终时仍然指点禅机。他于金刚窟前将示灭,先问众曰:“诸方迁化,坐去卧去,吾尝见之,还有立化也无?”众答:“有。”又问:“还有倒立者否?”众答:“未尝见有。”于是他倒立而化(《五灯会元》卷三)。智通禅师也是南岳一系,学于归宗智常禅师之门,后居五台山法华寺,临终有偈曰:“举手攀南斗,回首倚北辰。出头天外看,谁是我般人?”(《五灯会元》卷四)还有五台山的秘魔岩和尚,常持一木叉,每见僧来礼拜,便叉住人家脖子说:“那个魔魅教汝出家?那个魔魅教汝行脚?道得也叉下死,道不得也叉下死。速道!速道!”(《五灯会元》卷四)这种独特的接引方式,又不同于一般的棒喝机锋。会昌法难后,有文喜禅师驻锡五台山,传下一则神话:他遇一老翁,“翁曰:‘近自何来?’师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师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翁曰:‘多少众?’师曰:‘或三百,或五百。’师却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师曰:‘多少众?’翁曰:‘前三三,后三三。’”(《五灯会元》卷九)据说老翁即文殊菩萨,“前三三与后三三”也成为千古机语,无人得解。文喜后为沩仰宗传人。著名的赵州从谂禅师,也曾至五台。青原系的太原孚上座,自言曾到五台,见过文殊。五代时有匡嗣禅师,在五台山真容院出家,“出求禅法,历于年稔。内外之学优长,口海崩腾,良难抗敌”(《宋高僧传》卷二十八)。他到过福建、浙江,宣传五台山佛教,盛谈文殊世界,各地王公国主纷纷布施。后归五台山,在真容院主领僧务,后晋朝廷又命为都纲,典统山门,赐号超化大师。金代有铁勤寺僧慧为五台山著名禅师,因阅《楞严》,得悟心要,临终偈曰:“六十春光又八年,浮云收尽露青天。临行踢倒须弥去,后夜山头月更圆。”(《清凉山志》卷三)元代五台山有临济宗僧海云大师,住华严寺。他与蒙元皇室关系密切,曾两度担任僧统之职,总领天下僧事,就便维护五台山佛教,关心临济宗僧人,使五台山临济一派盛行一时。明代五台山禅宗颇盛,主要是临济宗传人。碧峰禅师是元末明初的五台山禅宗大师,他在台山建灵鹫庵,很快成为一大丛林,道被遐迩,元顺帝诏至大都,赐号“寂照圆明大师”。明初又奉诏至南京,明太祖赠诗慰问,并在五台山为其敕建普光寺。五台山普济寺为孤月禅师所建,他禅净双修,又是著名诗僧,如《山居诗》云:“寰中独许五台高,无位真人伴寂寥。一任诸方风浩浩,常空两眼视云霄。”并有《清凉语录》传世。此外,大巍禅师、宝印禅师、楚峰禅师、无边禅师、瑞峰禅师,并是五台山上禅门宗匠。明清时期,五台山上禅僧往往兼修净土,明后期于狮子窝创建十方净土禅院,寺产公有,选贤任能,实行新的庙产和管理制度。这种十方庙,代表着佛教丛林制度的方向。后来碧山寺又成为五台山上驰名中外的十方庙。 五台山佛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显密竞传。密教是印度佛教继大乘佛教之后兴起的新流派,是佛教与婆罗门教相结合的产物,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礼仪、民俗信仰为特征。密教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传授,所以为密,而称其他佛教派别为显教。密教在唐代传入我国,形成中国的密宗。密宗是五台山佛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不空是密宗的重要人物,他筹画经营在五台山建金阁寺、玉华寺,又建六处普通供养院和一处停止院,在五台山建立了密宗的基地。不空弟子含光曾在南印度学习密法,他主持金阁寺,在寺建立曼荼罗灌顶道场,传授金刚界五部密法,并开持念曼荼罗道场,为国持念。密宗的影响同时渗透到其他寺院,清凉寺、华严寺、法华寺等处,专置三七僧(21人),常时念诵不空所译密宗经典《仁王护国经》和《密严经》,竹林寺设金刚界曼荼罗。可知五台山在唐代极盛时,密宗的势力相当大。密宗不仅在五台山大弘其教,而且将密宗与文殊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五台山成为密宗的圣地。不空大师译出《文殊师利佛刹功德庄严经》,推崇文殊信仰,并有人说文殊是密宗传法三祖。不空利用他和代宗的密切关系,奏请天下名山都建文殊院,置文殊像,诵文殊经,建立了一个以五台山金阁寺为中心的文殊信仰之网。密宗借助文殊信仰迅速发展,而五台山的文殊信仰亦因此而遍及全国各地,扩大了影响。至金代,五台山尚有密宗僧人法冲大师,钻研密典,熟诵咒语。大定三年(1163年)奉诏入京与道士肖守真角力,法冲“于地画金刚圈咒之,肖不觉投入圈中,汗下如雨,不净流出”(《清凉山志》卷三)。 藏传佛教是佛教一大支系,俗称喇嘛教,显密兼修而以密宗为主,教理与修习并重。早在北宋元钓、绍圣间(1086―1097),藏传佛教希解派的祖师帕当桑巴结就到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并且受五台山寺庙建筑的启发,回藏后在定日建了一座希解派的寺院。 ① 蒙元时期,西藏佛教的代表人物八思巴与蒙古统治者关系密切,被元世祖尊为帝师。他在宪宗七年(1257年)曾应邀前往五台山,听受经论密法,同时写成《文殊菩萨名义赞》、《文殊菩萨坚固法轮赞》、《文殊菩萨五台山赞颂――珍宝之蔓》等篇章,热情歌颂文殊功德和五台山自然风光。八思巴巡礼台山之后,五台山在藏传佛教僧人心目中的圣地形象更加鲜明。以后八思巴弟子胆巴帝师和意希仁钦帝师都在五台山弘扬藏传佛教。胆巴在山10年,首倡于五台山为藏传佛教建寺。意希仁钦即逝世于五台山。元末,藏传佛教噶举派噶玛噶举黑帽系的三世活佛攘迥多吉,曾于元统二年(1334年)在返藏途中,朝拜过五台山。这是上五台山的第一位活佛。由于藏传佛教的重要人物对五台山的倾仰,为黄教在这里扎根奠定了基础。 黄教即藏传佛教格鲁派,15世纪初由宗喀巴创立。因为宗喀巴要求他的弟子都戴黄帽子,故称黄教。其寺庙称黄庙。永乐年间,明成祖欲利用黄教柔服西藏,与宗喀巴建立联系,请来宗喀巴的弟子释迦也失。释迦也失赴京途中,先至五台山,住显通寺,瞻礼文殊,参观五台胜境。进京受封后,又入五台山,一面修行,一面弘扬黄教理仪。释迦也失在五台至少4年,建黄教寺庙5座,吸引了不少黄教僧徒,黄教在五台山开始传播。释迦也失驻锡台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蒙藏族人民都相信黄教创始人宗喀巴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五台山有了黄教流布,又是文殊道场,自然成为黄教圣地之一,成为蒙藏人民经常朝拜的地方。清代是五台山黄庙兴盛的时期。由于清朝实行“以黄教绥柔蒙古”的政策,对五台山也格外关注。内蒙古地区黄教的活佛章嘉呼图克图数世以五台山镇海寺为驻地,西藏的扎萨克大喇嘛则住在菩萨顶。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把五台山十座青庙(汉传佛教寺庙)改为黄庙,计有罗苍、寿宁、三泉、玉花、七佛、金刚窟、善财洞、普庵、台麓、涌泉等,各寺殿堂、塑像、陈设等都按藏式风格重新更置;寺内和尚也改为喇嘛,从此五台山上有了汉族喇嘛。雍正年间,五台山有黄庙26所,现在仍有13所。黄庙体制的建立,使汉传与藏传两大佛教体系汇聚于五台山,青黄寺庙各具特色,各族僧众和睦相处,显密教义并行不悖,堪称是中国佛教的一大伟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