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堡古墓群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五堡古墓群分类:【传统文化】 在哈密县五堡乡,距今约三千年,为晚期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墓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形制为竖穴土坑单人葬,穴内上下均有木板,底部铺毡垫,尸体干化仍存,可见侧身屈肢姿态。出土完整干尸3具,1男2女,年代为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间(西周时期)。尸身完好,皮肤因失水皱缩,内脏缩小变薄,体重很轻,毛发为金黄色或褐色,鼻梁高颧骨低,有的还有纹身。另有皮毛裤、靴,木器、骨器、陶器、铜器、磨制的石器,小米饼、青稞穗壳等。 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公社墓地,位于新疆哈密市郊的五堡。从这里出土的“睡美人”(女性干尸),距今已有3000多年。已发掘的墓葬,墓室长2米,宽1米,长方形,无棺。尸体下放置着木板和毛毡,上面亦架有木板,再上覆土坯。墓中出土的干尸为公元前11世纪所葬,同时出土的毛布、毛带是我国的早期彩色毛织品。此外还发掘出陶器、木器、贝、铜饰等文物。在这“平沙漫漫马悠悠,弓箭闲抛郊水头”的戈壁上,有一处“山光水色”、“佛堂宫殿”掩映的“人间仙境”,“佛塔”、“石雕”玲珑别致。其实,它不是什么人工建筑,而是一种风蚀地貌。如今这一地质旅游区已引起游人的浓厚兴趣。 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存。位于新疆哈密市五堡乡政府西北2公里处, 南距五堡水库约1公里, 东经92°49′14″, 北纬43°1′52″, 海拔525米。1990年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978、1986和1991年,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哈密地区文物管理所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 共清理墓葬113座。墓区内墓葬十分密集, 鳞次栉比, 排列有序。地表近平, 不见封堆。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 一般长1.5米,宽1米左右,深1.2―2米。近墓室底部有生土或土坯二层台,高约0.5米,宽约0.2米。二层台上铺弧形盖木,盖木大多为胡杨,盖木彼此切合不密,只稍许砍削,相对平整。盖木下即为墓室,一般长1.1米,宽0.8米左右。墓室内大都葬1人,均侧身曲肢,双腿极度曲卷。墓葬似曾遭严重破坏,其中干尸肌体多已撕裂或分离。出土随葬品,除墓主随身鞋帽、衣服外,大多是日常用品和生产工具。从随葬器物的数量上,看不出明显的多寡不均、贫富分化的情况。日常用品有陶罐、木桶、木勺、木梳、石杵、青铜小刀、锥及装饰物。部分陶罐及木桶上施有黑彩和红彩,主体纹饰均为倒三角形图案。生产工具为石磨、木耜、木质三角形掘土器、木柄铜砍、纺轮、骨针等。另外狩猎、驯服牲畜的石球、笼头、马镫、鞭及作为盖木入葬的木质实心无辐车轮等。由于墓地所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墓室内尸体大多保存良好,是一批极为宝贵的人类学标本,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随之附于体外而得以保存的皮帽、皮靴、皮大衣及各式平、斜纹毛织物,部分还相当完好。皮革的鞣制、脱脂水平较高,至今仍非常柔软。毛织物编织精细,质地细密,着色美观、大方,图案种类繁多。其中有件毛绣,在红底上绣满三角图案,是一件罕见的珍品。对于墓地的绝对年代,曾对4座墓葬内的盖木进行碳14测定,分别为:78HWM4,距今2960±115年,78HWM19,距今3265±140年,78HWM26,距今3280±150年,78HWM101,距今3300±150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