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彩缤纷的渔灯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五彩缤纷的渔灯节分类:【风俗文化】 渔灯节,是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渔家特有的节日。节俗的形成,至今大约有二百六十余年。它是从元宵节中分化出来的一个专属渔民的节日。节期定在正月十三日。据说这一天,是海神娘娘的生日。海神娘娘(在南方叫“妈祖”),是渔家的保护神。她是个乐善好施,救苦救难的女神。每当风雨交加、大雾弥漫,渔船失去了控制,迷失了航向的危难时刻,常常发现一盏红灯在前方高悬,跟着红灯航行,就会化险为夷,平安地冲出险地,到达港湾。据说,这就是海神娘娘挂灯引的路。为报答娘娘的救命之恩,渔家人就在娘娘生日这天(正月十三日)举行庆典,名曰“渔灯节”。 这一天下午。海滩上要举行隆重的秧歌会,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家家户户穿红挂绿奔向海滩,给排列在海边的大小渔船送香送纸送鞭炮,贴对联。远道而来的观光游客,则被渔家人待为上宾,请回家去吃喝留宿。到了晚上,则另有一番景观。 傍晚,家家户户拿着自制的小彩船儿,带着供品来到海滩,参加放灯船活动。小船上插着蜡烛,把蜡烛点上放到海里,小船随风漂去.顿时,大海里星星点点,灯影水光互相映衬,十分壮观。灯船一下水.家家户户放下供桌,摆上供品,烧香烧纸、洒酒磕头,祈祷海神娘娘保佑,指望平安发财。在供品里面,有两种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是整鸡,把一只公鸡去毛蒸熟放在盘子里,昂首挺胸向着大海;另一种是在盘子里放一条炖熟的鱼,意思是“吉(鸡)庆有余(鱼)快发财”。 据传,娘娘救难,一靠灯二靠船,灯可救渔民于迷航之中,船可救渔民于溺水之难。渔民不幸落水,常有一种无形的东西把人托起,朦朦胧胧中被送上滩头,死里逃生,使归来的同船人都感到惊奇。都说这是海神娘娘派船搭救的。所以,送灯船儿,包涵了两层意思,既有灯,也有船,通称灯船,这是娘娘救难不可缺少的宝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文化的普及,渔灯节的庆典活动己已经失去了原来的神秘色彩,转化为一种喜庆的社会娱乐了。上供烧纸的祈祷活动减少了,放灯船的规模和气派却更加隆重了,扩大了。逐渐纳入了渔民文化活动的范畴,出现了赛灯船的文化现象。每到这个日子,家家户户齐动手,设计制做出各种花样和性能的小灯船儿,参加节日的竞赛活动。有的灯船上不再放蜡,而换上了电池灯泡,风吹不灭,浪打不翻。有的还加上了鞭炮和焰火儿。灯船漂散到海上,有如万朵荷花,飘摇展放,有声有色,美不胜收。加之锣鼓喧天,焰火腾空,把庆典活动推向了高潮。这就是渔灯节民俗传承在黄海北部的演变和发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