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经博士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五经博士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学官名。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正式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加以实施。下令置儒家五经博士,罢免其他诸子、传记博士,奠定儒术的一尊地位。儒家五经分别为《诗》、《书》、《礼》、《易》、《春秋》,为儒家经典,由五经博士传授。东汉时,五经中各经分化出不同的学派,共为14科:《易》有施、孟、梁氏、京氏四家,《书》有欧阳和大、小夏侯三家,《礼》有大、小戴家两家,《诗》有鲁、齐、韩三家;《春秋》有严、颜两家。设14博士,博士各守一经及一家之学传授弟子,彼此之间不相统辖,但均为经学博士。以后历代皆设经学博士,也有沿用五经博士。明清两代,以孔孟及儒家诸族的后裔世袭五经博士之职。 博士,春秋战国时代儒家所说的“博学”之士的泛称,尚不是官名。《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至战国末年,“博士”由泛称变为官职名称。明董说《七国考》引许慎《五经异义》:“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说苑?尊贤》:“诸侯举兵以伐齐,齐王闻之,惕然而恐,召其群臣大夫曰:‘有智为寡人用之。’于是,博士淳于髡仰天大笑而不应”。博士淳于髡既为群臣大夫之一,可见齐国博士已非泛称。秦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命臣下议帝号,博士参与其事,说明秦代有博士官。汉武帝兴太学,于建元五年(前136)春“置五经博士”(《汉书?武帝纪》)为学官,以传习五经(《诗》、《书》、《易》、《礼》、《春秋》),始有五经博士之称。因《诗》博士有齐、鲁、韩三家,故武帝所置应为五经七家博士。其职能为议政、制礼、藏书、教授、试策、出使六项。汉平帝时,王莽依经古文说,增五经为六经,每经置博士5人,故有“六经三十博士”说。东汉光武时,又依经古文说,恢复五经博士制度。(《后汉书?儒林传》:“光武中兴,……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有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凡十四博士”。汉以后历代皆设经学博士,或沿用五经博士旧名,或分称国子博士、太学博士、四门博士等。 官名。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始置《易》、《诗》、《书》、《礼》、《春秋》五经博士,以传授儒学经典为职责,秩比六百石。至宣帝甘露二年(前51)石渠阁会议,当时研究五经的十四个学派全部立为博士。十四个学派是: 鲁诗学、齐诗学、韩诗学、尚书欧阳学、尚书大夏侯学、尚书小夏侯学、大戴礼学、小戴礼学、施氏易学、孟氏易学、梁丘氏易学、京氏易学、颜氏公羊春秋学、严氏公羊春秋学。一说无京氏易学,有庆氏礼学。这十四个学派全部属于今文经学。王莽时曾设《周官》、《春秋左氏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五家古文经学博士,王莽政权灭亡后即被取消。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