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二十四节气 |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
释义 | 二十四节气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根据太阳在黄道的位置,把一太阳年3651/2日划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个节气,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二十四节气中立春、惊蛰、清明等逢奇数的叫 “节气”,雨水、春分、谷雨等逢偶数的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历特有的组成部分,至今对农业生产还有重要意义。 二十四节气ershi si jieqi反映一年中自然现象与农事活动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 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从根本上讲,是以太阳历为基础,根据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从黄经0°起,每15°为一节,每月一个“中气”和一个“节气”,全年分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以后合称为节气, 共为二十四节气。按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赋予有特征意义的名称。自西汉起,历代沿用作为掌握农时的依据,直到现在仍为广大农民所习用。 二十四节气Ershisi jieqi为适应农事活动的需要,反映地球寒暑变化的周期规律,把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进行分段,规定每运行15°为一节气,运行一周为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它与农业生产实践密切相关,根据二十四节气断定农时节令,安排农事活动,一直为我国农民广泛应用。在阴阳历中同时使用二十四节气,所以把阴阳历称为农历。古代称节气为“气”,一个月内包括两个气,一般在前的称为“节气”,在后的叫“中气”,按着这个原则对一年中的节气进行命名排列: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一年中的中气有: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见下表) 二十四节气表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而决定的,因此它实际上是属于阳历。相邻的两个“节气”或两个“中气”在黄道上相距30°,相邻的两个节气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节月”,节气是节月的起点和终点,中气是节月的中点。在我国农历中,把回归年分成12个节月,每个节月的平均长度为:365.2422日÷12=30.4368日。所以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比较固定,上半年多在6日和21日前后,下半年多在8日和23日前后(如表)。为了便于记忆节气的名称和日期,人们编写了顺口的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在六、二一,下半年在八、二三。 二十四节气Ershisi jieqi十二中气和十二节气的总称。是根据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而确定的。由春分点黄经0°开始,太阳在黄道上每行15°为一节气,运行一周等分为24段,共计24节气,名称见二十四节气表。为便于记忆,编出二十四节气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在现行公历中的日期基本是固定的。二十四节气的长度与回归年相等,是阳历的一种。节气和中气通常是等间隔依次安排的,相邻两个节气间的时间为节月,节气是节月的起点和终点,中气是节月的中点。我国的农历以12节气把回归年分为12个节月,节月长度为:
二十四节气节气是表示一年中四季的天气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的独特创造。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将全年分为24个段落,包括雨水、春分等12个“中”气;立春、惊蛰等12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详下表:
二十四节气见“气象学”中的“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twentyfour solar terms反映一年中自然现象与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每隔15°划为一个段落,将全年均匀地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其中立春、惊蛰等为十二个“节”气;雨水、春分等为十二个“中”气,总称“二十四气”,俗称“二十四节气”。以节气的开始一天为节名,则各月的“中”气必须在夏历的该月出现(如雨水在正月出现),没有“中”气的月,作为闰月。但“节”气则可在本月或上一个月出现(如立春可在正月或十二月出现)。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时代已用圭表测定日影划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成为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中国地域辽阔,在同一节气各地气候变化不同,农事活动也有差别(附二十四节气表)。 二十四节气表
节气日期为阳历、括号中的日期为少数年份的日期。 二十四节气中国民间传统节令。用以表示一年里天时和气候变化的24个时期。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划分为24个段落,每段时隔半月,分列在12个月里。也就是表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24个不同的位置。天文学上,用太阳的黄经度来计算: 分黄道为360°,取“春分点”为0°,由此算起,每15°为一个节气,6个节气为一季,合四季而得“二十四节气”。月首叫“节气”,有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月中则叫“中气”,有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统称“二十四节气”。以节气的开始一日为节名。上半年在阳历每月6日或21日前后,下半年在每月8日或23日前后。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历法特有的组成部分和独特创造。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已运用圭表测日影的方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季气。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成为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今仍在民间沿用。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中有完整的记录。人们为了便于记忆,还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中国农历上有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中国农历上有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总结的农业气候历。中国独创的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的总称。它主要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太阳视运动圆周24等分,每15°一个节气,每月两个节气。其公历日期为上半年在6日和21日,下半年在8日和23日,各年变动不过1~2 d。因为地球实际轨道是椭圆的,所以视运动的各个15°的实际路程不同,冬至前后节气14.5 d,夏至前后节气16.5 d。夏半年春分~秋分186 d,冬半年秋分~春分179 d。节气名称一般能反映黄河流域气候特点。人们也以“四立”或“二分”“二至”来划分四季。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基本是固定的。春季:立春(正月节)2月4日或5日;雨水(正月中)2月19日或20日;惊蛰(二月节)3月5日或6日;春分(二月中)3月20日或21日;清明(三月节)4月4日或5日;谷雨(三月中)4月20日或21日。夏季:立夏(四月节)5月5日或6日;小满(四月中)5月21日或22日;芒种(五月节)6月5日或6日;夏至(五月中)6月21日或22日;小暑(六月节)7月7日或8日;大暑(六月中)7月23日或24日。秋季:立秋(七月节)8月7日或8日;处暑(七月中)8月23日或24日;白露(八月节)9月7日或8日;秋分(八月中)9月23日或24日;寒露(九月节)10月8日或9日;霜降(九月中)10月23日或24日。冬季:立冬(十月节)11月7日或8日;小雪(十月中)11月22日或23日;大雪(十一月节)12月7日或8日;冬至(十一月中)12月21日或22日;小寒(十二月节)1月5日或6日;大寒(十二月中)1月20日或21日。 二十四节气一年内的24个时令。产生于黄河中游地区。至迟在春秋时期便利用圭表测日影长短的方法定出冬至、夏至,并以此推定春分、秋分,到战国时期逐渐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其内容是:由冬至起算,每经一年的1/24日交一个节气,其名称分别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其中奇数统称为中气,偶数统称作节气。二十四节气分别标志着太阳在一周年运动中的24个大体固定的位置,是对太阳周年运动位置的一种特殊的描述形式;又能较好地反映一年中寒暑、雨旱、日照长短等的变化规律。它不但具有重要的天文意义,也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