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二十四节气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二十四节气

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根据太阳在黄道的位置,把一太阳年3651/2日划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个节气,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二十四节气中立春、惊蛰、清明等逢奇数的叫 “节气”,雨水、春分、谷雨等逢偶数的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历特有的组成部分,至今对农业生产还有重要意义。

二十四节气ershi si jieqi

反映一年中自然现象与农事活动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 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从根本上讲,是以太阳历为基础,根据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从黄经0°起,每15°为一节,每月一个“中气”和一个“节气”,全年分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以后合称为节气, 共为二十四节气。按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赋予有特征意义的名称。自西汉起,历代沿用作为掌握农时的依据,直到现在仍为广大农民所习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独特创造,起源于黄河中下游, 春秋时期已运用圭表测日影, 定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吕氏春秋·十二纪》中有二分、二至、四立、雨水、惊蛰、小暑、白露、霜降等节候名称。到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始有二十四节气全名。由于二十四节气是阳历,宋代科学家沈括曾主张用二十四节气改革当时的历法、二十四节气很早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家 。日本在江户时代(1603年以后)已有节候记载, 并一直流传至今。
二十四节气以黄河流域的气候为依据, 以自然季节现象和农业生产活动相结合为内容。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气候适中: 夏至、冬至表示暑夏寒冬的到来: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雨水表示降雨季节的开始:惊蛰是冬眠蛰虫开始复苏、出土活动;清明表示天气开始转暖, 草木新绿, 景象清新: 谷雨是降雨开始增多, 有利于谷物的生长: 小满表示草木开始繁茂, 夏熟谷物子粒开始饱满; 芒种是一年中农事繁忙的时节,需要及时进行夏收、夏管、夏种: 小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处暑表示炎热的季节结束; 白露表示气温下降快,湿度尚大, 多露水:寒露表示地面辐射冷却快,凝结的露水温度低;霜降表示天气渐冷,开始结霜:小雪、大雪表示进入降雪季节;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二十四节气如实地反映了黄河流域的气候变化特点, 表示温度的节气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气温五天平均最冷的时期: 西安在1月16日到20日, 济南在1月16日至20日,开封在1月16日至20日, 正好在小寒后至大寒期间。最热时期: 西安在7月25日至29日, 济南在7月25日至29日,开封在7月20日至24日和7月25日至29日, 正好在小暑后至大暑前后。表示降水的节气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大部分在春播和秋播季节,强调水分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雨水节气表示降雨开始和雨量开始增多两个含义。降雨开始的日期: 西安平均在2月17日, 济南在2月10日, 开封在2月3日, 大致在雨水节稍前的时节。但就降雨多少而定,雨水节气的后一含义较为明显。在这些节气中白露、寒露和霜降虽是降水现象,但温度的意义更重要,也可以作为表示降温程度的节气。表示日照长短的有二分二至, 反映了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二十四节气中的这些节气明显地表示气候的季节变化和转折。其他节气中,惊蛰间接表示地温的升高,清明、小满通过物象表示气温的升高, 芒种以农事活动表示盛夏到来。节气都表现出气候特征。
二十四节气的创立与发展是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联的。在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早期, 由于播种收获等农事活动,就开始洞察自然与农业生产的联系,认识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进入铁器时代, 开始出现早期的不完全的节候名称。到了秦汉时代,农业已相当发达,和这种农业生产水平相适应,便有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农业生产。中国历代都极为重视农时和节气的运用。东汉《四民月令》记述按月和节气安排农事活动,北魏《齐民要术》阐明以节气为依据安排耕、种、收。后世各代也都以二十四节气为决定农时的根据。随着农业生产的进步,二十四节气的内容趋向丰富,而且农事活动因地区而有不同。例如冬小麦播种, 黄河流域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到了华中就为“霜降点麦”,华南则到了立冬才种麦:而收获期,华北为“麦到芒种”,华中是“麦到立夏收”, 华南则在春分就收了。

二十四节气Ershisi jieqi

为适应农事活动的需要,反映地球寒暑变化的周期规律,把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进行分段,规定每运行15°为一节气,运行一周为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它与农业生产实践密切相关,根据二十四节气断定农时节令,安排农事活动,一直为我国农民广泛应用。在阴阳历中同时使用二十四节气,所以把阴阳历称为农历。古代称节气为“气”,一个月内包括两个气,一般在前的称为“节气”,在后的叫“中气”,按着这个原则对一年中的节气进行命名排列: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一年中的中气有: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见下表)

二十四节气表

节气
名称
太阳
黄经
阳历日期中气
名称
太阳
黄经
阳历日期
立春315°2月4 (5) 日雨水330°2月18 (19) 日
惊蛰345°3月5 (6) 日春分3月20 (21) 日
清明15°4月4 (5) 日谷雨30°4月20 (21) 日
立夏45°5月5 (6) 日小满60°5月21 (22) 日
芒种75°6月5 (6) 日夏至90°6月21 (22) 日
小暑105°7月7 (8) 日大暑120°7月22 (23) 日
立秋135°8月7 (8) 日处暑150°8月23 (24) 日
白露165°9月7 (8) 日秋分180°9月23 (24) 日
寒露195°10月8 (9) 日霜降210°10月23 (24) 日
立冬225°11月7 (8) 日小雪240°11月22 (23) 日
大雪255°12月7 (8) 日冬至270°11月21 (22) 日
小寒285°1月7 (8) 日大寒300°1月20 (21) 日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而决定的,因此它实际上是属于阳历。相邻的两个“节气”或两个“中气”在黄道上相距30°,相邻的两个节气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节月”,节气是节月的起点和终点,中气是节月的中点。在我国农历中,把回归年分成12个节月,每个节月的平均长度为:365.2422日÷12=30.4368日。所以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比较固定,上半年多在6日和21日前后,下半年多在8日和23日前后(如表)。为了便于记忆节气的名称和日期,人们编写了顺口的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在六、二一,下半年在八、二三。

二十四节气Ershisi jieqi

十二中气和十二节气的总称。是根据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而确定的。由春分点黄经0°开始,太阳在黄道上每行15°为一节气,运行一周等分为24段,共计24节气,名称见二十四节气表。为便于记忆,编出二十四节气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在现行公历中的日期基本是固定的。二十四节气的长度与回归年相等,是阳历的一种。节气和中气通常是等间隔依次安排的,相邻两个节气间的时间为节月,节气是节月的起点和终点,中气是节月的中点。我国的农历以12节气把回归年分为12个节月,节月长度为:
365.2422÷12=30.4368日
节月长度大于阴阳历的历月长度(29日或30日),因而节气或中气在阴阳历历月内的日期会逐渐后推,出现历月中无节气或中气的情况。农历规定以中气定月序,没有中气的月为上月的闰月。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独创,它与农业生产实践密切相关,是我国广大农民判定农时节令,安排农业生产的依据。

表 二十四节气
中气名称太阳黄径阳历日期节气名称太阳黄径阳历日期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雨水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240°
270°
300°
330°
3月21(20)日
4月20(21)日
5月21(20)日
6月21(22)日
7月23日
8月23(24)日
9月23(24)日
10月23(24)
11月22(23)日
12月22日
11月21(20)日
2月19日
清明
立夏
芒种
小暑
立秋
自露
寒露
立冬
大雪
小寒
立春
惊蜇
15°
45°
75°
105°
135°
165°
195°
225°
255°
285°
315°
345°
4月5(4)日
5月5(6)日
6月6(5)日
7月7(8)日
8月8(7)日
9月8(7)日
10月8(9)日
11月7(8)日
12月7(8)日
1月6(5)日
2月4(5)日
3月6(5)日

二十四节气

节气是表示一年中四季的天气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的独特创造。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将全年分为24个段落,包括雨水、春分等12个“中”气;立春、惊蛰等12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详下表:


节气太阳
到达黄
经(度)
阳历所在
月、日
名称 
立春正月节31524或5
雨水正月中33019或20
惊蛰二月节34535或6
春分二月中020或21
清明三月节1544或5
谷雨三月中3020或21
立夏四月节4555或6
小满四月中602l或22
芒种五月节7565或6
夏至五月中9021或22
小暑六月节10577或8
大暑六月中12023或24
立秋七月节13587或8
处暑七月中15023或24
白露八月节16597或8
秋分八月中18023或24
寒露九月节195108或9
霜降九月中21023或24
立冬十月节225117或8
小雪十月中24022或23
大雪十一月节255127或8
冬至十一月中27021或22
小寒十二月节28515或6
大寒十二月中30020或21


二十四节气

见“气象学”中的“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twentyfour solar terms

反映一年中自然现象与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每隔15°划为一个段落,将全年均匀地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其中立春、惊蛰等为十二个“节”气;雨水、春分等为十二个“中”气,总称“二十四气”,俗称“二十四节气”。以节气的开始一天为节名,则各月的“中”气必须在夏历的该月出现(如雨水在正月出现),没有“中”气的月,作为闰月。但“节”气则可在本月或上一个月出现(如立春可在正月或十二月出现)。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时代已用圭表测定日影划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成为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中国地域辽阔,在同一节气各地气候变化不同,农事活动也有差别(附二十四节气表)。

二十四节气表


节气名立春
(正月节)
雨水
(正月中)
惊蛰
(二月节)
节气日期2月4日
(或5、6日)
2月19日
(或20日)
3月6日
(或5日)
太阳黄经315°330°345°
节气名春分
(二月中)
清明
(三月节)
谷雨
(三月中)
节气日期3月21日
(或20、22日)
4月5日
(或4、6日)
4月20日
(或21、22日)
太阳黄经15°30°

节气名立夏
(四月节)
小满
(四月中)
芒种
(五月节)
节气日期5月6日
(或5、7日)
5月21日
(或20、22日)
6月6日
(或5、7日)
太阳黄经45°60°75°
节气名夏至
(五月中)
小暑
(六月节)
大暑
(六月中)
节气日期6月22日
(或21日)
7月7日
(或8日)
7月23日
(或24日)
太阳黄经90°105°120°

节气名立秋
(七月节)
处暑
(七月中)
白露
(八月节)
节气日期8月8日
(或7、9日)
8月23日
(或24日)
9月8日
(或7、9日)
太阳黄经135°150°165°
节气名秋分
(八月中)
寒露
(九月节)
霜降
(九月中)
节气日期9月23日
(或24日)
10月8日
(或9日)
10月24日
(或23日)
太阳黄经180°195°210°

节气名立冬
(十月节)
小雪
(十月中)
大雪
(十一月节)
节气日期11月8日
(或7日)
11月23日
(或22日)
12月7日
(或8日)
太阳黄经225°240°255°
节气名冬至
(十一月中)
小寒
(十二月节)
大寒
(十二月中)
节气日期12月22日
(或23日)
1月6日
(或5日)
1月20日
(或21日)
太阳黄经270°285°300°

节气日期为阳历、括号中的日期为少数年份的日期。

二十四节气

中国民间传统节令。用以表示一年里天时和气候变化的24个时期。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划分为24个段落,每段时隔半月,分列在12个月里。也就是表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24个不同的位置。天文学上,用太阳的黄经度来计算: 分黄道为360°,取“春分点”为0°,由此算起,每15°为一个节气,6个节气为一季,合四季而得“二十四节气”。月首叫“节气”,有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月中则叫“中气”,有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统称“二十四节气”。以节气的开始一日为节名。上半年在阳历每月6日或21日前后,下半年在每月8日或23日前后。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历法特有的组成部分和独特创造。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已运用圭表测日影的方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季气。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成为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今仍在民间沿用。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中有完整的记录。人们为了便于记忆,还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

中国农历上有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

中国农历上有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

中国古代总结的农业气候历。中国独创的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的总称。它主要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太阳视运动圆周24等分,每15°一个节气,每月两个节气。其公历日期为上半年在6日和21日,下半年在8日和23日,各年变动不过1~2 d。因为地球实际轨道是椭圆的,所以视运动的各个15°的实际路程不同,冬至前后节气14.5 d,夏至前后节气16.5 d。夏半年春分~秋分186 d,冬半年秋分~春分179 d。节气名称一般能反映黄河流域气候特点。人们也以“四立”或“二分”“二至”来划分四季。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基本是固定的。春季:立春(正月节)2月4日或5日;雨水(正月中)2月19日或20日;惊蛰(二月节)3月5日或6日;春分(二月中)3月20日或21日;清明(三月节)4月4日或5日;谷雨(三月中)4月20日或21日。夏季:立夏(四月节)5月5日或6日;小满(四月中)5月21日或22日;芒种(五月节)6月5日或6日;夏至(五月中)6月21日或22日;小暑(六月节)7月7日或8日;大暑(六月中)7月23日或24日。秋季:立秋(七月节)8月7日或8日;处暑(七月中)8月23日或24日;白露(八月节)9月7日或8日;秋分(八月中)9月23日或24日;寒露(九月节)10月8日或9日;霜降(九月中)10月23日或24日。冬季:立冬(十月节)11月7日或8日;小雪(十月中)11月22日或23日;大雪(十一月节)12月7日或8日;冬至(十一月中)12月21日或22日;小寒(十二月节)1月5日或6日;大寒(十二月中)1月20日或21日。

二十四节气

一年内的24个时令。产生于黄河中游地区。至迟在春秋时期便利用圭表测日影长短的方法定出冬至、夏至,并以此推定春分、秋分,到战国时期逐渐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其内容是:由冬至起算,每经一年的1/24日交一个节气,其名称分别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其中奇数统称为中气,偶数统称作节气。二十四节气分别标志着太阳在一周年运动中的24个大体固定的位置,是对太阳周年运动位置的一种特殊的描述形式;又能较好地反映一年中寒暑、雨旱、日照长短等的变化规律。它不但具有重要的天文意义,也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