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五花八门的扛新妇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五花八门的扛新妇

分类:【风俗文化】

汉族民间迎新娘也俗称“扛新妇”,其形式五花八门,各具奇趣。

用花轿扛新妇是民间旧俗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浙江武义一带新娘上轿后,由长喇叭和号筒打头阵,吹奏之声一声似哭,一声似笑,甚是逗人。两盏长圆形各标有男家大姓和祠堂名的堂灯紧跟后面,灯后两面红旗飘飘扬扬,由大锣大鼓,唢呐等乐器组成的喜乐队吹奏着喜乐,两个人各背着一枝连叶带根的“子孙竹”,上面还挂着盏小红灯,尾随乐队,花轿吱悠吱悠地跟在子孙竹后面,另有一种气派、风光。

山东一带用花轿扛新妇旧俗还有“小娶”和 “大娶”之分。小娶就是抬一顶轿子去迎亲,去时由压轿的乘到女家,迎上新娘子回来。大娶则须抬两顶轿子,新娘乘的一顶叫“花轿”,新郎乘的一顶叫 “官轿”,鼓乐喧天,又是另一种气派和风光。

陕北米脂一带不仅非花轿扛新妇不可,而且迎亲队伍中还须有男家嫂子担任“引媳妇”,“引媳妇”也得坐花轿。而且旧俗新娘子从娘家到夫家不能行走半步路,就是途中经过山坡小径,轿子抬不过,新娘也不能下地,要么改乘毛驴行走,要么让人背着走。

民间仍有不少其他扛新妇的趣俗。

同是在浙江,在宁波一带姑娘出嫁撑上一把伞就可步行到夫家了。今天的宁波姑娘还有撑伞走路去结婚的呢! 据说很早以前当地也同样流行花轿扛新妇之俗的,相传有个刘姓知府为人清廉、正派,在辛亥革命前夕受到孙中山反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他决心破除繁琐的旧风俗。当他的女儿准备出嫁时,刘知府召集了当地官员、富商、乡绅来家饮酒,席间知府大人说:“诸位,本府有为难事请大家为我排解。”众从齐声道:“不知大人有何难事?尽管说来。”知府说:“小女将出嫁,本府想按老规矩嫁女,谁知昨晚梦见观音菩萨来我床前,对本府道: ‘千百年来民间女子出嫁花轿迎娶,开锣喝道,引得天仙思凡私奔,玉帝王母大怒,下令再有民女如此礼仪出嫁,一律将她变为兽头人身的丑物。’ 观音还告知: ‘小仙本不管此事,只念你女生得端庄,于心不忍,才告知与你,只要出嫁不坐轿,撑一顶伞遮颜,如常人一般行走过门,灾祸可免’。故本府邀诸位来,想听听大家有何高见。”众人齐道:“既是这样,还是依了菩萨为妙。”没想到知府大人此举一行,下官百姓都纷纷仿效,一时间便蔚然成风。

无独有偶,广西来宾一带迎娶习俗竟与宁波极为相同,虽也张灯结彩,披红挂绿,但新娘上夫家也是步行前往。不过当地俗规要由18个伴娘护送,其中一位伴娘为新娘打伞,新娘子在一把又大又宽的大黑伞的遮挡下行走到夫家。

安徽南部的祁门、黟县等地流行着具有独特情趣的“背新娘”之俗。迎亲吉日,男女双方打扮完毕,按规定的时辰,送嫁的,迎亲的两支队伍赶到预定地点会合,在一片鞭炮声中,欢歌笑语,群情沸腾、热闹非凡。片刻之后,新郎大大方方地将新娘轻轻背起,并脱下她的绣花鞋拎在手上,在迎亲队伍簇拥下踏上归程。按俗规,一路上新郎不能停下歇息,不论多远,得一气背到家。到了男家,在家人亲友的鞭炮声、欢笑声的迎接中落座后,还得由新郎气喘吁吁地将捏得汁水淋淋的绣花鞋替新娘穿上,以示经千辛万苦、不畏艰难背回来的新娘子,一定深得新郎疼爱。

世代生活在水上的船民,其扛新妇之俗则展现出符合其生活特色的特殊方式。

浙江开化金溪江江上的船民,一直流行着“抛新娘”的风俗。打扮漂漂亮亮的新娘子让人抱着,像抛绣球似的抛给新郎家,别开生面。迎亲吉日的午后,新郎撑着披红挂绿的彩船,船头立着一位腰系红绸的男家长辈。娶亲船快接近新妇船时,须缓慢行驶,相隔一步之时两船相平停下,以示夫妻和睦。新妇船的船头同样立着一位腰系宽长红绸带的长者。双方礼毕,抛新娘就开始了。这时鞭炮齐鸣,喜乐高奏,伴嫁娘扶着花枝招展的新娘来到船头,只见女方长者将新娘抱起用力抛出去,众人的目光紧跟着新娘,摒住了呼吸,只听到 “唰”的一声新娘子如一簇鲜花稳稳当当落在迎亲船头的长者手中。顿时啪手声、欢呼声、喝彩声响成一片。新郎新娘双双在船头拜谢双方父母,迎亲船才缓缓地离去。杭州市郊的渔户也行“抛新娘”之俗,所不同的是杭州渔民在抛新娘时还要喊几句吉利话,女方船上喊: “千金小姐送上来!”男方船接着喊: “皇孙公子站起来,珍珠凉伞撑起来。” 同时女方船上放三次火炮,俗称,“招呼炮”、“动手炮”、“结束炮”。

不少人以为只有少数民族才有抢婚之俗,其实汉族民间一些地方也流行着抢亲之俗。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就是被抢到贺老六家去的,可见浙江绍兴过去曾盛行过抢亲之俗。按当地的旧俗,婚事议定后,媒人设法让新郎偷偷看一次新娘,然后议定日子,男方邀集邻里亲友摇船在女家附近等候,并派人送信到女家。女方父母故意支女儿去河埠头洗衣,洗菜或淘米。新郎见机上前拦腰抱住新娘,其他人一拥而上,把她捆绑上船,女家还故意哭哭啼啼追赶一番。湖州、长兴一带,过去抢亲之俗也屡见不鲜,而且都在公开场合下抢。男家作好抢亲准备,派人时刻跟踪姑娘的行动,若打听到新娘要去看社戏,赶庙会,那就是最好的时机了。媒人领着抢亲队伍,待新娘一出现,新郎冲上去将她抱住,并摸出一把圆头剪刀,把新娘的裤带剪断。新娘惊慌之中抓住裤腰,新郎抱起她就飞跑。新郎的同伴们迅速出来高呼“抢发!抢发了!”一边喊一边点放鞭炮,往人群中丢红帖子,吹鼓手也吹起了唢呐。

江西旧俗中的抢亲,还有许多不成文的规定。抢亲时间规定在每年的腊月,其他时间抢亲不算好汉; 不论何种原因以何种形式抢亲,双方都不许使用任何武器,最多只许用手脚将对方击倒而不许致伤。若能把姑娘从房中抢至大门就算成功了一半,女家极少追赶。过去当地每到腊月闺女不敢出大门,男方准备抢亲须设法弄清女家情况,邀请亲友,多方布置,设法把女家男人调开。若女方父母兄弟喜喝酒则派人请他们去喝酒,若爱打牌的就故意派人请他们去打牌,时机一到,新郎迅速闪入女家闺房,用被单布将新娘蒙起来背上就跑,这种情况一般是姑娘愿意的。若姑娘不愿意的则要邀一帮人一起冲进去,强行抢人突围而逃。

汉族民间旧俗抢亲之俗的流行,大多是事出有因的。

一种多为双方家境贫寒,花不起正娶之费用,双方家人及媒婆串通一气瞒着姑娘行抢; 二是订婚、议婚中双方意见不合,如男方要娶而女方想拖延,男方用抢亲办法进行完婚; 三是订婚后男家破败,女家想赖婚,男方只得纠集亲友实行抢亲。当然也有“郎有心,妹有意”,而只为下不起聘金,办不起体面的嫁妆,又要保面子而行抢亲的。只有广西贺县步头一带的客家人是个例外,按当地风俗,新郎迎亲来到女家后,到一间窗门封闭、漆黑一团的房间门口,新郎必须冲进去把躲在里面的新娘抢出来。按俗规,新娘由一群手持竹篱棍的姑娘保卫着,并不准讲话。新郎进入房间既看不清人,又听不见新娘的声音,护卫的姑娘还用竹篱棍不停地敲打新郎,发出一片“咭咭咭”的竹篱声和 “嘻嘻嘻”的笑声。新郎要使出全身本事摸抢,抢着一个匆匆拉出门口,背出堂屋,看清了若不是新娘又放她回去,重新去抢。抢了几回还是没有抢到新娘,出嫁的时辰到了,护卫的姐妹们只好有意识地将新娘推到一定的位置上让新郎抢走。据说抢的时间越长越表示乡亲姐妹们对新娘的情深意厚,舍不得她离开,新娘子也会因此而感到骄傲。新郎虽然抢的很累,心里却很甜,因为新娘的人缘好是他的福气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