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五铢钱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五铢钱

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铜币名。圆形,中间有方孔,正面与背面都有外廓,外廓与币铸文字同样高低,因此可以保护钱文,不易磨损。钱上铸有篆文“五铢”二字,钱重如文,故称为“五铢钱”。最初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汉书?食货志下》):“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云。”五铢钱是继秦始皇十二铢钱(即秦半两钱)之后,在全国范围为第二次统一货币。由上林苑的三官钟官、辨铜、技巧负责督造。钟官负责铸造,辨铜负责审查铜的质量成色,技巧负责刻范。故五铢钱又称作“林钱”或“三官钱”。五铢钱轻重适宜,质地好,分量足,交易称便,从经济上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对安定人民生活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后直至隋代700多年间,历代都有铸造,只形制、大小不尽相同。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流通时间最久、铸造数量最多的钱币之一。

五铢钱是从汉代武帝元狩五年(前118)起至唐初高祖武德四年(621)止,在中国流行达700多年的主要货币,是属“铢两货币”类型的铜质铸币(偶有铁质铸币),上铸有“五铢”二篆字,以重量为钱名,其标准重量为4克。形状为圆形方孔,内外边缘有突出的轮廓,标准钱径为2.5厘米,厚0.12厘米,具有大小得体、轻重适中、币面文字经久耐磨等特点。五铢钱在其流行的700多年内,偶有废止,而且各朝名称、重量、形制不一。

汉初货币制度仍承秦制,但认为“秦钱重,难用,更令命铸荚钱(《汉书?食货志》),于是在汉初近100年间推行铸币减重政策,多次变更币制。元狩五年始铸五铢钱,又于元鼎四年(前113)禁止郡国铸钱,只准上林三官(均输、锺官、办铜三官)统一铸造,从而奠定了中国货币史上五铢钱体制的基础。

武帝以后六代,都继承元狩五铢钱制,续铸五铢钱。昭帝以后铸的钱,后均称为“宣帝五铢”或通称为“西汉五铢”。至王莽改制以前,五铢钱成为汉朝唯一流通使用的合法钱币。王莽时期废止五铢钱,直到刘秀建立东汉后第十六年,才重铸五铢钱,形制未变。汉灵帝中平二年(185)曾铸“四出五铢”,又称“角钱”。东汉末,董卓铸小钱以代汉五铢。曹魏于公元227年恢复使用形制如汉钱的五铢钱,蜀铸有不及半铢的“蜀五铢”。东晋和南北朝时期,钱币混乱,大小不一,其中不少朝代也铸造过五铢钱,如萧齐五铢、萧梁五铢、陈五铢、后魏的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北魏的置样五铢、大统五铢等等。另外还有一些不值钱的铁五铢。至隋统一币制,禁私铸后,铸造了统一的新五铢钱“开皇五铢”,继起的唐朝又重新铸造新币,也称为“开皇五铢”,是最后一种五铢钱。唐高祖武德四年铸行了“开元通宝”,结束了五铢钱制的历史。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数量最多、流行最久的钱币。五铢钱制度在我国货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其轻重适中,合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此,自汉至唐初700余年基本上持续延用不废,是我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货币之一。

它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118年)起至隋末止,七百多年间是中国主要的货币。本五铢钱为西汉五铢。重2.7克,肉径2.55,好径0.13厘米,厚0.97厘米,下有二星,篆书,对读。由于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它的流通范围也最广,是我国历史上行用最久、最成功的货币。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