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分类:【传统文化】

一个人想结婚但找不到新娘,人们就说他“盼河望井”。在色情文学中,井象征着阴道。在福建,七月初七人们要仪式性地打扫水井的清洁。这一天是天上爱人相会的日子,人们为此举行愉快的宴会。

假如在举行婚礼的过程中,必须从一口水井旁经过,那就要将井盖起来,因为井里常常有投井自杀的不幸女子。

“井台会”是一曲戏,戏里的主角刘知远 (895―947年),曾经与一位姑娘结婚,当时他还是一个年青书生,但他后来离开了她,又与一个大官的女儿结婚。十三年后,他在一个井台上碰见了自己的第一个妻子,她还带着一个小孩,那是他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井与年青女子的关系十分久远。人们期待着从井水中拯救不幸的年青妇女,已经有上千年了。

生活离不开水,而水自井出,故井备受村民珍视,且称一眼井或一口井。通常,每村都有几眼井,依村落大小而定。一眼井往往供养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生存。井还是一种亲近的标志。常言道:“吃一井水长大”或“同吃一井水”,以示关系密切。

辘轳(马魁摄)

新建水井俗称打井。当村中人家增多,距井较远,用水不便时,经商议,几户共同出人出资合建。打井之前,先请资深者验看水脉,确定井位。择吉日,行仪式,设桌置供,焚香奠酒,每家主人或参与打井者,都跪桌前,祈请神灵保佑:井水涌旺,水质甘甜,打井者平安。然后鸣爆竹破土动工。打井期间,大家齐心协力,精诚团结,主妇们共同为炊,以美餐犒赏打井者。井落成称之新井。体现了友爱互助的邻里关系。

年久日深之井,俗称老井。若遇井水浅混,或因故清理井内积物,名曰淘井。人们同饮一井之水,共担淘井之责。

井由井身、井台和井口组成。井身圆柱样,石砌,与地面垂直;井台多用石板凿制,圆形,压实井身。石板中间挖一圆孔,直径米余。井口砌一圆台,高出地表,以免脏水杂物流入。井台上方,一种侧设木架,俗称轱辘,能借以提水,省力;一种秃台无物,只有井口。后者居多。农家取水工具:水桶(俗称水筲)、入井提水之桶(呼之柳罐)、扁担。

20年前,辽北一带,都呼井为井院儿,实为井堰之诈称。院儿是当地人家的代指,如东院儿、西院儿、前院儿、后院儿等。井院儿也确实是人家的一部分。当时,常有这样的情景:井院儿一边,置有石槽(俗称水槽子)。春日午休或傍晚,农夫牵引牲畜,至井边,提水入槽,供牲畜畅饮;夏秋时节,井院最为热闹。天还没亮,井院儿已传来水筲、扁担之声,男人们边打招呼边将水缸蓄满;勤劳的姑娘媳妇,三三两两,无意间聚在一起,说说笑笑,手里却一刻不闲地或洗衣或洗菜或担水。孩子围在四周嬉戏玩耍,鸡鸭鹅狗也来鸣叫助阵。日落之后,井院儿又成了男人们的领地,槽中注满清水,尽情沐浴,洗去疲劳,睡个好觉,养足精神,开始新的一天。到了冬季,井院儿又成冰场,孩子们或抽冰尜儿或打滑出溜,乐此不疲。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眼井往往养育数代人生命。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多数村落用水实行半自动。老井之中,安装水泵,另接一管,长长入家,只需开动机关,水便哗哗流入,担水之俗渐消,井院儿的风情也渐成往事。

水是人类生命源泉之一。古时候,井的发掘,使先民扩大了村落聚集点,即使远离江河,也可以维系人畜饮用和日常生活所需。但在历代,掘井箍井并非容易之事,约略统计一个水源充足的饮水井,所费资财相当于一个普通中农的家资。所以一些村落,都是居民集资打井,并修有井桩、井房,各户备桶担水。平时,井口加盖,以防伤害孩童及牲畜。至今,泾渭河及陕南一些河流旁的村落,还流传 “宁盖三间房,也不打一眼井” 的俗语,其原因就是打井时,在地下常遇流沙淤井,竟致前功尽弃。所以,河水边居民 (包括地下有流沙者) 在打井时,先开挖数丈宽的大穴口,然后一台阶一台阶向下开挖,深至数丈,如同大土壕,然后再从下至上,层层用砖箍井围,至上部箍井口。旧时村落,除公有井以外,较富裕的地主,常常掘有家井,而一般平民,仅靠村落公共用井。现在农户掘土井者较为普遍。

黑龙江区域的村落多饮用井水,每个村屯都有几口甜水井,远在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的八宝琉璃井,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距今已1000余年,这可以说是黑龙江省内最为古老的井。

张贲《东京记》载:渤海宫殿遗址有“左右石井二,白石?砌,八角形。”现存的八宝琉璃井就是其中的一口,井深约6米,上口较小,呈圆八角状,约略可见收成角之迹象,由井口下至约60厘米处渐变粗,直径约1米,再下约80厘米处渐收至底,故成瓶状。据方志记载,清代曾掏过八宝琉璃井,发现铁砧、银牌、铜镜、井墩木等,民间传说是当时渤海王饮水用井。

除八宝琉璃井以外,渤海上京龙泉府宫城各区如东、西、北区等,东、西、北内苑以及内城东、西区等都发现了不少口水井。外城所发现的十几眼水井,特别是其中有一眼方形水井,井身全部用条石砌筑,做工用料之精细超过八宝琉璃井,井底穿透玄武岩层,水清纯而甘洌。

据传说宁安的土台子村,原有四到六个土台子,每个土台子附近都有一口水井,村南有一口很特殊的古井,水量特别充足,至今村民还在饮用这几千年古井的清凉井水。

井是黑龙江区域特殊的文化风景线,每个村庄,都以有几眼上好的甜水井而自豪。打井的方法是先挖土,然后用石条砌成井帮,有的用木板镶成井帮,井底穿过岩层,在井口建有井栏,上设辘轳头,有井绳。提水的桶多用柳条编成,俗谓“柳罐斗”;挑水的桶也多用木制,俗谓“水梢”。因井深,提上一桶水往往在辘轳头上绕几十圈。

井水是全村的饮水源,严禁往井里扔不洁之物,打上来的水不许再往井里倒,打水时如遇老者或幼者,必帮忙打水注满水桶,视其挑走后再自己打水。如井口的柳罐斗因井绳断裂落入井中,一定要用铁钩捞出,重新结牢,不许不管。井栏旁俗称“井沿”,不许在井沿洗衣物,洗菜蔬,以防止污染井水。黑龙江区域冬天滴水成冰,打水滴落的水转眼便冻结成冰,井沿便成了冰窟了,每隔一段时间村长便要组织刨冰,只要一声招呼:“刨冰了!”各户人家便都自觉地拿着铁镐到井沿刨冰,刨下的冰堆积在井旁,形成冰山,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夜里,人们来此滚冰,俗以为:“滚流冰,腰不疼!”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20 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