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交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交子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纸币名。交子产生于北宋太宗淳化、至道年间(990―997)的四川。“交子”为四川方言,合券取钱之意。最初,交子随时可兑换现钱,具有信用兑换券性质。交子原由商家零散发行,形制不一,后由16家富商联合开设“交子铺”主持发行,交子纸张颜色、票面图案、印记、密押等均有统一样式。票面金额应领用人请求而临时填写。仁宗天圣元年(1023),交子收归官营,实行有现金作准备,发行有限额的官交子制度。自此,交子成为正式纸币流通。其流通期限,大抵3年一界,界满以旧换新。徽宗大观元年(1107),改交子为钱引通行诸路,改四川交子务为钱引务。四川钱引习称“川引”,直到南宋时,尚继续流通,保持其独立系统。钱引形制,见“钱引”条附图。 中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北宋真宗时,蜀人患铁钱重,不便交易,乃以褚作券,谓之交子。最初由成都16家富商联合向官府交纳一些经费,取得官府许可,成立交子铺发行私人交子。后因有商人破产,不能兑现,争讼不息,官府遂决定封闭私营交子铺,改由政府发行。在益州设立官交子务。自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起发行官交子。官办交子用铜版彩色印刷,上面印有鸟兽图画或图画故事,制作精美,面额一至十贯。原规定有铁钱做钞本保证金,发行亦有限额,并定三年为一界,界满换新钞,限流通川蜀。后流通地区日广,发行也愈滥。至神宗时,将每界交子发行期延长到四年,并实行两界并用,实际上发行量增长一倍多。至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四贯旧交才换一贯新交子,交子贬值。南宋时两淮地域用淮交。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在东南行交子,不久即废。交子的出现是宋代商业发达的表现,在一些时间里的确也方便了交易。但由于封建官府把发行纸币作为掠夺手段,应付财政危机,因而也阻碍了商业的发展,加速了宋代政权的灭亡。这种新的货币制度,也为元、明、清三代发行纸币打下基础,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交子是我国北宋发行的一种纸币。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就使用过以布为币材的“里布”作为交易媒介物,可以说这是最早的信用货币。类似的还有汉代的白鹿皮币,唐代的飞钱,以及从唐末延续到宋初的便换等等。不过,这些严格说来还只能说是略具纸币的雏形。而真正使用纸币是从北宋开始的,这种纸币便是交子。 交子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北宋时期商业发达,需要大量轻便的货币。而当时币制混乱,如四川用铁钱,体大值小,不便交易,大铁钱每千文重25斤,小者十余斤,一匹罗卖两万钱,要用车载。所以四川首先发行纸币,决非偶然。交子的诞生同纸币产生的一般规律是吻合的。在中国封建经济下的纸币,主要是从货币作流通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秦汉以来的钱币流通中,多次出现铸大钱,就是利用铸币减重来发行不足值的货币,进一步用没有价值或价值极不相称的价值符号或信用流通工具,代替有价值的金属货币充当支付工具。而铁钱值小体大,流通烦难,所以更容易产生货币代用品。另外,宋朝承袭百年动乱之余,亟欲稳定政局,军政开支庞大,财政极端困难,正在寻找财源。当民间交子出现后,宋王朝也很乐意接受,遂改为官办,全国推行。 交子的产生及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由发行时期。由于使用铁钱不便,商人便出具“收据”形式的楮券,两面有印记,密码花押,朱墨间错,券上无交子字样,票面金额临时填写。零星分散发行,式样不统一。第二阶段为商人联合发行。太宗初年,由成都十六家富商联合建立交子铺(户)发行交子。券上有图案、花纹,用统一的纸张印造,铜版印刷。交子随时可兑现,兑现时要收一定的工墨费。后因富商经营不善,资金不足,不能兑现,引起争讼,于是政府出面干涉,导致交子收归官办,以上商办交子属于信用货币性质。第三阶段为官办时期。仁宗天圣元年(1023)设益州交子务,第二年二月起发行官交子。也就是说,中国的国家纸币是在公元1024年开始发行的。 官交子的一切技术规定均仿照私交子,以770文为一贯,初发行一贯至十贯,后改五贯、十贯两种。神宗熙宁元年(1068)又改为一贯至五贯两种,规定分界发行,三年为一界,界满以新换旧。发行限额各界不一。交子的兑换以钱为主,亦有用金、银和“度牒”的(“度牒”是宋朝一种特殊的证券,它本是政府发给僧尼的身份证,由于僧尼可以免除许多捐税,人们争购度牒。政府遂以出卖“度牒”作为筹款的手段)。 交子的出现和使用,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又由于交子用铜版印刷,图案精美,三色套印,在世界印刷史及版画史和制造纸币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宋代纸币。也是中国与世界最早的纸币。宋初,四川使用铁钱,体重值低,商民不便,约十世纪末,民间私制楮币以代之,称为“交子”。景德初由蜀中十六家富户主持发行,每年向政府交纳一些物料,称为交子铺或交子户,并设分铺于各地,交子形制始趋统一,纸张一律,用铜版印刷屋木人物等图案,金额由领用人随时填写,发票人签印密码、花押、图章,兑现时每贯收30文手续费。至大中祥符年间,交子户经营不善,不能如额兑现,争讼数起。天圣元年(1023)从转运使薛田、张若谷之请,诏设益州交子务,于次年二月发行官交子,规定每界发行额为1,256,340缗;二年一界(旧说三年一界),界满换发新票;每界准备金为铁钱36万缗。面额自一贯至十贯不等。宝元二年(1039)改作五贯、十贯两种,熙宁二年(1069)改为五百文和一贯两种。初交子仅行于四川,熙宁间河东、陕西曾设交子务,旋废。官交子发行之初,尚守制度。后因四川交子流通于陕西,加上财政性发行,到熙宁年间,四川交子已两界并用,此后日趋贬值,崇宁四年(1105)改交子为钱引,但四川交子沿用至大观三年(1109)。南宋绍兴间曾推行交子于东南,旋罢。乾道二年(1166)两淮发行交子三百万缗,分二百、三百、五百、一贯4种,俗称“淮交”,亦称“两淮交子”或“两淮会子”。虽名为三年一界,但兑付“屡与展界”,致使流通总额累增,嘉定末年已无法兑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