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交子的发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交子的发展

分类:【地域文化】

官府发行的交子,最初是按照缴纳的现钱数填写于交子中,面额限于1贯到10贯之间。用交子兑换铁钱时,每贯只能换到970文,?下30文归官府。自宝元二年(1039年)开始,交子的面额就固定为10贯和5贯两种,事先已经印好,其他面值的交子不再发行。这时的交子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性质。在交子的发行总额中,有80%是10贯面值,20%是5贯面值。但这种大面值的交子在商业贸易中并不方便,使用也就不广泛。到了熙宁元年(1068年),就将交子的面值改成1贯和500文两种。在发行总额中,有60%是1贯面值,有40%是500文面值。当时,每石米的价格是520文,每匹绢的价格是900文到1贯。民间工匠的月收入约在500文到1500文之间。所以,这种小面值的交子十分适合当时市场交易的需要,发行量也就能逐渐增加。

交子发行初期,是以官府作信用保证,因而信誉较高。但随着交子发行量的增多,伪造交子的人数也就不断地增多。造成伪造增多的原因之一,就是印刷交子的纸张质量下降。最初印制交子是用巴蜀产的楮纸,这种楮纸质量高,坚韧耐用,不易伪造。但由于交子的印制迅速增加,巴蜀产的楮纸已不能满足需要,就从外地大量调楮纸印制交子。这些楮纸的质量较差,民间造纸户就能仿制。于是伪造交子就多起来。据《宋史》记载,端平三年(1236年)的奏书称:“大抵前之二界,尽用川纸,物料既精,工制不苟,民数为伪,尚或难之。迨十七界之更印,已杂用川、杜之纸,至十八界则全用杜纸矣。纸既可以自造,价且五倍于前。故昔之为伪者难,今之为伪者易。”可见,要防止交子的伪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控制印制交子的用纸,保证纸张的质量。实际上,早在绍熙五年(1194年)就设立了抄纸场,专门生产印制交子的用纸。这是宋代交子发行史上最重大的措施。《楮币谱》说: “于是蒙又请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引有两界与官自抄纸,皆自蒙始。”当今,各国印制货币用纸都是由国家控制的纸厂专门生产,以防止伪造。当时抄纸场开办的意义就不难理解了。然而,交子的印制量超过了抄纸场的生产量,所以不得不用一些劣质纸张,宋代的伪造之风始终存在。

宋代为了制止伪造交子,制定了一系列的严厉的法令。崇宁三年(1104年)设立了专管交子发行的部门,称为交子所。并且规定,凡是知道伪造交子者而不报告的人,私造交子用纸的人,都视为有罪,发配充军流放。到绍兴三十二年 (1162年),则做了更严厉的奖惩规定,凡伪造交子者斩首,而揭发有功者,则赏钱千贯。不愿领赏钱的,可以补给进义校尉的官职。如果是参与者或知情者能够告发,则免去所犯罪而给予同样的奖励。但这仍然没能控制对交子的伪造。据嘉定十六年(1223年) 的报告说,交子每界年限满后,交子兑换铁钱的数量都超出了交子发行量。可见伪造交子数量之大。如果加上交子本身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每界年限满后有人未能及时兑换的结余,伪造数量就更为惊人。

交子的发行是有年限规定的。每批称为一界,一界最初为三年。每界期满时,必须用交子兑换现钱或者以旧交子换新交子。凡是没有兑换的交子即作废,这笔现钱被称为水火不到钱。水火不到钱是宋政府的财政收入之一。每界数额约在20万贯左右。《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说: “其更易不尽者,亦二十余万掘,号水火不到钱,悉令计司取之,以备边用。”另外,每贯交子要?30文归官府,被称之为贯头钱或贴头钱。到绍兴十一年 (1141年) 贯头钱已提高到64文,庆元四年 (1198年) 达到80文之多。这也是朝廷的财政收入。其后成为宋代军费的主要来源。

交子最初发行时,有准备金每界36万贯,交子发行额为125万贯。随着市场的繁荣,财政开支的增加,交子的发行量也开始增加,最先是两界交子同时发行。增加交子的流通量。但这种方式也难于应付,就增加每界交子发行额。绍圣元年(1094年),每界交子发行额为140万贯。崇宁年后,由于战争引起军费开支的增加,宋朝廷不仅连续增加交子发行额,而且提高贯头钱,以补贴财政开支。这时就出现了滥印交子的现象。崇宁元年(1101年)交子发行额迅速上升到每界340万贯,第二年发行额又猛增到每界1470万贯。崇宁四年 (1105年) 交子每界发行额已达到2000万贯。大观元年(1107年)每界又增加到2500万贯。这已是交子最初每界发行额的20倍,从而造成了交子的严重贬值。这年的交子兑换率已降为4:1。而且贬值趋势难于挽回,到第二年交子已贬值到原值的1/10。在这种情况下,宋朝廷被迫宣布停止兑换旧交子,原流通中的交子一律作废,同时发行新钞,限额为125万额。从而制止了当时的通货膨胀。但这种残酷的掠夺,使贫民百姓陷于更加困苦的生活中,也迫使部分商人破产。《宋史》记载: “新钞发行,旧钞尽废,一时商贾束手或自杀。”

由于宋代交子经常因滥印而贬值,所以宋代曾两次发行新钞,以提高纸币的信誉,减少通货膨胀。第一次是崇宁四年(1105年),在除福建、湖广、江浙之外的地区发行钱引。但许多地区都拒绝使用钱引,只有在巴蜀地区才真正流通。大观元年(1107年)巴蜀地区又改交子务为钱引务。并在第二年宣布交子作废,发行钱引。因此,钱引又被称为川引。这次新钞发行,依靠对百姓的掠夺,有效地制止了通货膨胀。但到了嘉泰年间(1201―1204),又开始了钱引的滥印、纸币发行量已是最初钱引发行量的64倍。钱引一贯仅能换铁钱400文。在这种情况下,嘉定九年 (1216年),又三界钱引同时发行,更引起了钱引的贬值趋势。宝钓二年(1254年)不得不第二次发行新钞,称为银会,又称四川会子。银会以一当百回收钱引,这就引起了钱引的严重贬值。市场上立即物价飞涨。据史料称,宝钓四年(1256年),银价从每两3000钱引上涨到每两7500钱引。大米每石从2000钱引上涨到5000钱引。一时,百货价格腾飞,而官府无力控制。《宋史》记述:“楮券日轻,民生流离,物价踊贵,遂至事无可为。”这已标志着宋朝经济的全面崩溃。随着南宋政权的覆灭,纸币的发行也就宣告结束。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发行纸币的尝试。

交子的发行在货币发行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使人们初次认识到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同时,在货币印刷史上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宋代交子的印制,不仅有专门的纸张生产作坊,而且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铜版套色印刷,印制出色彩、花纹图案都较复杂的纸币,以防止交子的伪造。宋代印刷交子共用了六块铜板,三种色彩。据《楮币谱》记载:“所铸印凡六:曰敕字,曰大料例,曰年限,曰背印,皆以墨;曰青面,以兰;曰红团,以朱。六印皆作花纹,红团、背印则以故事。”这就使整个交子图案复杂。而且,一贯文和500文的背印故事各不相同,人们根据背印故事就可判断其面值。现摘引自《楮币谱》中,三界交子图案表如下:

这样复杂的图案印刷,不仅需要有发达的造纸技术,提供质地优良的纸张;而且需要发达的印刷技术。当时巴蜀的铜版套色印刷也是世界印刷技术中最先进的,因而,交子的发行标志着巴蜀地区生产技术的高度发达,是巴蜀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