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交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交往分类:【中国民俗】 民间交往中很讲究长幼尊卑、谦虚谨慎。如过去见了长辈或年纪大的人,要下车下马问候,步行的人要停下,按俗规称呼向长辈问安,得到长辈应诺之后才能走开。平辈互相问候,总是用“早”、“好”、“吃过啦”,如在自家门口遇有亲友经过,必主动打招呼,“请屋里坐”,“喝杯茶再走”。在农村说“抽袋烟再走”。苏北人称这种礼仪叫“让让”,徐州人叫“顾话”。如在家门前见了熟人不让让,就是不礼貌,会令人感到很难堪,甚至下次不再从这里走。 投亲访友,不能贸然入室,俗尚“将进堂,声必扬”。应在门外高声询问,待主人回话才能进去。一般应迎出门外,相邀入室。如“不答腔”则不能进门。现在城镇居民门户紧闭,客人来访,均需叩门,一般轻叩两下,或按一下门铃,等有了回应,主人问清楚才开门迎客。主人迎客要站在门右侧,向进门方向抬手请客人先进门,然后指引进客房。客人进屋,待主人相邀请坐,才能坐下。坐的位置也由主人让至上座,不得自行上坐。坐的姿势不能跷腿搁脚,或腿脚乱颤,苏南一般不进入人家寝室,切忌随便坐在人家床上。主人捧茶给客人表示礼貌,茶不能倒得过满,要浅一点,用双手捧到客人面前,杯把朝向客人,如谈话完毕主人说“请用茶”,客人即应意会到该告辞了。如话不投机主人说“请用茶”,实际上即是下“逐客令”了。送客时主人要先行开门后站在门内右侧,让客人先出门主人随后出门送客至门外。一定要待客再三劝说“请留步”,才谦逊地说“恕不远送”。客人走后主人目送一段,待客人回头再谢或走远才回家。探访时间一般不在清晨或深夜,过去探病人忌在晚上。 走路目不斜视,讲究“男不低头,女不仰脸”。问路也有礼节,年轻人向老年人问路,先要喊尊称,然后问路。徐州喊“大爷”、“三爷”,不喊“二爷”,因为二爷是秦琼。年龄不相上下的喊“二哥”,忌喊“大哥”,因为二哥是武松,大哥是武大郎。一般不向妇女问路。若熟人相遇,分手时往往喊一声:“要钱不? ”同时把手向怀里做一个掏钱的姿势,这是讲义气,“仗义疏财”之遗风。 过去访友有投帖,现在通用的是名片。初识的人,以相互交换名片为礼节,交换时应双手送、双手接,接后认真看一下名片,然后放入衣袋或名片盒。近年来名片不仅是工作往来的必需品,在民间交往中也普遍通行了。 过去师徒、师生之间礼节严格,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学生见老师鞠躬90度,然后站立一旁,老师叫坐才能坐。对馆塾先生特别尊重,徐州丰县一带,村人行走相遇时,是学生或晚辈的要“下揖”(半跪),其余人除拱手问候外,总是让开路,垂手路边。每逢中秋和新年,学生家长总要设宴款待先生,通称“尊师酒”。行业收徒礼仪相当隆重,要行叩拜大礼,收为门下弟子,逢年过节要携礼品去看望老师,老师有病时,弟子应侍于榻前。老师家有婚丧等事时,弟子必须到场。此礼现已淡漠。 现时交往活动还有同乡会、校友会、联谊会等,人际交往日渐增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