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交换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交换婚分类:【传统文化】 男子互相交换姊妹或其他亲族女子为妻的婚姻形式。曾盛行于世界的许多民族之中。萌芽于原始社会群婚阶段。初时只在两氏族间进行, 即甲氏族女子须嫁乙氏族男子为妻, 乙氏族女子须嫁甲氏族男子为妻。进入父系社会以后,交换的范围则有所扩大,并且往往凭借男子的家长权力得以实行, 作为对失去女子一方氏族的补偿。有的民族还以男子姊妹的多少决定其取妻的多少,如印度的乌拉利人就实行这种对等的形式,即有几个姊妹就娶几个妻子,没有姊妹就不得成婚。在近代, “换门亲”曾作为交换婚的一种形式, 如解放前中国哈萨克族贫苦牧民中实行的, 两家互换女儿作儿媳不收财礼的形式。特定婚配的姑舅表婚往往带有交换婚性质。 ①珞巴族的一种婚姻方式。即有女子的两户人家,交换女儿,以之为对方家庭儿子之妻。这种交换婚,经双方同意后,一般不再议定身份。若两家女孩年龄相差较大,年纪小的女孩家需加补一头牛或其它实物。贫苦家庭为减轻双方的经济负担,均乐于采用这一婚姻方式。②旧时一些彝族地区的婚俗。即男子彼此交换自己的姐妹为妻,也有交换妻妾的。还有的互相交换女儿为媳者。交换时,双方须请客,并举行跳神及跳舞等活动。女方家备牛羊若干只,随女归男家,名曰“陪嫁”。结婚之日,男女须披花衣,车马一到即互相抱跳,名为“成礼”。抱跳时越亲密越好。若一方略不亲热,对方发现,认为无诚意,即可撤销正举行的仪式。亦有因此而演变成冤家械斗的。 旧时土族婚俗之一, 又叫换门亲。从广义上讲, 阿寅勒与阿寅勒之间的世代婚姻关系就是一种具有交换性质的婚姻, 但不叫换门亲, 即不是真正的交换婚。所谓交换婚 (或换门亲), 就是两个家庭之间发生的具体的交换婚。如甲男的妹子 (或姐姐) 嫁给乙男为妻, 乙男的妹子 (或姐姐) 嫁给甲男为妻。至于他们的聘礼, 在一般情况下, 各自准备, 也可经过双方协商, 主要聘礼采取互免办法。 属古代氏族外婚的一种形式,亦称换亲、对亲、转亲、圈亲,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家族互换其女为媳、互换其妹为妻。两家互换成婚为换亲或对亲,三家或三家以上缔结交换婚姻的,叫圈儿亲、转亲。交换婚多发生在生活窘困之家,无视子女主观意愿,以其身价顶替彩礼,故交换婚又有买卖婚的性质。因交换婚亲属关系复杂,婚后易发生纠纷,常常一家争吵,数家上阵,俗称“圈儿吵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