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交椅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交椅楼分类:【中国民俗】 交椅楼的建筑形式与方形楼大致相同,但其前排房稍低,为平房或2层楼;左右两边稍高,为2层或3层楼,酷似座椅的扶手;后排房最高,可达3层以上,宛如座椅的靠背,整座楼仿佛一把交椅,故俗称“交椅楼”。其特点是土墙前低后高,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冬暖夏凉。房间有50~60间,一般居住数十人。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的南靖县书洋乡石桥村的长源楼是这类建筑的代表作。 福建土楼的主要特点:一是楼址选择一般以生活和劳作方便为主。中国民居建筑受风水影响很大,一般都讲究相地,而一些土楼楼址的选择并不拘泥于风水迷信。有的选在依山傍水的平地,也有不少楼址选在山谷台地,其原因与生活劳作方便有关。二是设计科学而又奇巧,既突出中心,又巧妙设计内围空间结构,讲究实用性。各种大型土楼一般都在一条纵向轴线上布置楼堂厢房,对称严谨,以厅堂为中心。房间设计也很科学,既考虑整体布局,又注意单间的使用功效。在通风、采光、抗震、防潮、隔热、御寒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性能。各地土楼的土墙都是下厚上窄,坚实牢固,具有良好的防风、防水、防火和防震性能,特别是其超凡的抗震性能令人叹服。千百年来,几乎所有的土楼都曾经受过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验而全都安然无恙。三是充分体现家族、宗族的聚居性。土楼内一般都是同宗、同族、同姓聚居,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许多对外事务都是统一处理,显示了中国社会传统的宗族家族观念,增强了宗族和家族的凝聚力。因此,有人说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四是具有明显的防御性能。旧时各地山区的大多数土楼建筑坚固,一般火炮和炸药都难以摧毁厚实坚固的土墙。底层不设门窗,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有的上层设有射击孔等防御设施。楼内均有天井,一般储有半年以上粮食,这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易于防盗防匪和长期固守。 20世纪60年代以后,闽西南各地已基本不建传统的土楼。如今在闽西和闽南各地保存的数千座形态各异的土楼,绝大多数依然保留完好并居住人家。随着土楼研究和旅游热的兴起,海内外为数众多的学者和游人正源源不断地涌向这一美丽淳朴的土地,去探讨和观赏这千百年来的福建民居杰作。 福建各地的土堡建筑在唐宋前后就已存在,明清时期数量更多一些。其主要的建筑功能在于防御匪盗,在福建山区各地更是如此。之所以土堡的防御性能比土楼更为明显,在其建筑风格与土楼有很大的不同。目前福建各地的历代土堡保存得不太多,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有闽北永安市的安贞堡、闽南云霄县的莱浦堡以及漳浦县的赵家堡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