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交通民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交通民俗分类:【地域文化】 吐鲁番的“毛驴车”的装饰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小毛驴的笼头上,戴有人工造的小红花,驴脖子下系有铜制的铃铛,跑起来发出一串串有节奏的响声,十分悦耳。毛驴后面的车身,是3平方多米的胶轮平板车,平板四角竖有木杆,木杆上面撑着五色的篷布,布的下沿吊有锯齿形的花边,民族风味很浓。车的座位上铺有花毡或地毯,可以称为“软座”,坐上去蛮舒服的。驾驭这种车的“驾驶员”,既有银须拂胸的维吾尔族老人,也有十几岁的“巴郎”(小孩)。载客量一般5―6人。 “六根棍”马车:在30多年前,新疆城市交通工具,就是“六根棍”马车。这种车的车架是由比铁铣把略粗一些的6根棍组成,所以人们称之为“六根棍”。这种车以一匹马为动力,也有用两匹马拉的,共有4个轮子,前轮小,后轮大,车身低,重量轻,时速快,十分灵活,比同时期的槽子车、二饼车、毛驴车、骆驼车,既快又舒坦,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 据说这种轻型马车是由前苏联传入新疆的,主要在乌鲁木齐、伊犁、阿勒泰、塔城等北疆几个城市盛行。这些地区不仅有出售、制造这种马车的地方,而且还有维修的网点。 “六根棍”马车的装饰比较考究和华丽,车架上铺有草垫和地毯,坐上去比一般马车舒服;车后有挡泥的木板,使后轮带起的泥土不致溅到客人身上。车顶罩有彩色的篷布,布边有锯齿形图案,不仅富有艺术性,而且可以防雨遮太阳。马身上的套具全是用牛皮制作,上面嵌有金属的铆钉,闪闪发光。车辕和拥脖处有一个弓形的木架,马头正好在木架之中,显得十分别致。在马的脖子上系有20多个核桃大的铜铃,车跑起来之后,200米外的地方都可听到清脆的铃声。 “六根棍”马车一次可以载客10多人,时速20多公里,具有良好的越野性能,过去维吾尔和其他民族的青年男女举行婚礼时,常常是几十辆“六根棍”排成长蛇阵,马蹄得得,铃声叮当,点缀着塞外风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