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分类:【传统文化】 元代回鹘文碑铭。元元统二年(1334年)立。1333年左右出土于甘肃武威县城北三十里的石碑沟。以汉、回鹘两种文字书写。原碑高约4米、宽1.62米, 现仅余下半段, 高1.8米、宽1.62米。汉文部分共三十六行,每行九十字,现残存四十字。回鹘文部分是分栏书写,每栏五十一或五十二行,原似分为十栏,现仅存后一部分的四栏半,字迹已漫漶不清。内容叙述回鹘人的起源和西迁以及自巴尔术阿而特的斤至太平奴八代回鹘亦都护高昌王入仕元朝中央政府的事迹。回鹘文部分系由元代维吾尔学者和诗人??书写,内容较汉文部分详细、具体,且可补汉文史实之不足。汉文部分最早见于虞集的 《道园学古录》,后被收入《元文类》、《陇右金石录》、《武威县志》等书。 元代碑刻。至顺二年(1331)立。清季即已出土,初甚完好,后其上半部分被当地居民凿为碾磨,其下半部分直至1933年才被学者访得于甘肃武威县北三十里之高昌乡石碑沟,后移置县教育馆,现存武威县文管所石碑馆。该碑系汉文、回鹘文合璧碑铭。正面为汉文,元虞集撰,其内容自元代以后就有著录,标题各异。《道园学古录》作《高昌王世勋之碑》,《元文类》作《高昌王世勋碑》,《武威县志》作《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等。汉文碑文叙述回鹘之起源、西迁以及亦都护之世系传递,较其它史料详细。背面为回鹘文,其风格与汉文迥异,系史诗性质;其书法明显属于元代回鹘文风格;其撰写人Kiki是彰八里(今新疆昌吉附近)出身的康里人??,时任元朝礼部尚书兼群玉内司,也是元代著名书法家。回鹘文碑文今存部分,反映了亦都护从火州迁往内地,并在内地生息的历史,是今存唯一的记述畏兀儿本族历史的元代回鹘文文献。该碑对于研究回鹘族及高昌畏兀儿的历史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其汉文部分,有黄文弼校录本(载《文物》1964年第2期,又载《西北史地论丛》);回鹘文部分,有耿世民和哈密屯(JamesHamilton)校录本(载法国《突厥学报》〔Turcica〕第8卷,1981年);又有卡哈尔?巴拉提和刘迎胜校注本(载《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8期,1984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