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京师同文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京师同文馆分类:【传统文化】 清末培养翻译人员的外国语学校,亦称“同文馆”。1862年(同治元年)创办于北京,隶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负责人为管理大臣,下设提调、帮提调。教学人员有总教习、教习。初设英文、法文、俄文3馆,1871年增设德文馆,1896年又设日文馆,学习各国语言文字。自1866年起,另陆续增设算学(包括天文)、化学、格致(包括力学、水学、声学、气学、火学、光学、电学)、医学4馆。课程包括语言文字、天文、算学、物理及历史、地理、政法各科。各馆学习年限,初定3年。1896年改为8年,前5年课程近似中学,后3年近似专科。每馆学生初定10人,后有所增加,到1887年增至120人。初期仅招收13、14岁以下的八旗子弟,后兼收岁数较长的满汉学员。学生膳食、书籍、纸和笔由馆内供给。学生有月考、季考,每3年大考一次。优者保升官阶。馆内附设印刷所,译印西方近代科技、世界历史和外国法典等书籍,并设有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博物馆和天文台等,为教学服务。该馆在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为中国近代新型学校的发端,培养了一批外语人才。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次年改称“译学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