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京族哈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京族哈节分类:【风俗文化】 广西防城一带京族的“哈节”独具民族特色。“哈”,京语,有两个声母、韵母相似只是声调相异的音,其一意义为“吃”,“哈节”可意译为“乡饮节”;其二为“歌”、“唱歌”的多义词。“哈节”可意译为“歌节”、“唱歌节”。它是兼有祀神、祭祖、乡饮、文娱多项内容的节日。日期各地不同,历尾、巫民头两村在农历六月初十,山心村在八月初十,红坎村在正月十五。各村建有“哈亭”,兼神庙、祖祠、乡饮堂、音乐观赏厅、村社议事堂等多种作用。其正堂内,供奉镇海大王等护岛神的神位和京族地区各姓祖先牌位;正堂两旁筑有三级顺次高低的木板台级,成年男子按年龄长幼、捐款多少、社会地位高低而分别入座参加乡饮和听歌。节日来由:传说古代蜈蚣精危害过往船只,镇海大王除妖,蜈蚣精尸碎三段,化为巫头、山心、 尾三岛,京族人奉之护岛神,于哈节祀之,祈祝海上平安,渔业丰收。节日活动,首先是迎神。集队举彩旗、掌彩伞、抬着神座到海边,朝向白龙尾半岛上的镇海大王庙,隔着碧海,遥遥迎神入哈亭。迎得神来便祭神。祭司读祭文。几位姑娘跳《进香舞》、《天灯舞》等娱神也娱人的舞蹈。成年男子按入席资格,入席乡饮和听歌。妇女、儿童在哈亭外听歌。由哈哥一人奏三弦,哈妹二人轮流主唱和伴唱,主唱的打竹片,伴唱的敲竹梆。所唱内容丰富多彩,有叙事歌。如《刘平和杨礼》唱刘平资助杨礼攻读,考中状元,自己却荒废学业,花天酒地,败光家财,住进破庙。他求见杨礼,受到羞辱,愤怒离去。夜间,一个逃婚姑娘来到破庙求宿。在她资助和鼓励下,刘平发愤攻读也考中状元。他想气一气杨礼,相见时,却见逃婚姑娘出来敬茶,原来是杨礼激怒他上进,又派二夫人帮助、鼓励他读书。真相大白,友谊更深一层。哈妹还唱汉族古典诗词,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译成京语,用京曲演唱,又唱哲理歌和情歌,如《京汉结义歌》: 一代春秋功在汉, 共同日月结义同天, 本耿耿专一誓言, 地裂山崩亦不能志移心变! 京汉原非陌生客, 思前想后把纷歧丢下大海, 不让那妨碍结义的毒物园里重生, 尽管天崩地裂我们的结义要传子接代。哈妹、哈哥在哈亭里唱,青年男女自由在丛林、沙滩唱。哈节还进行斗牛活动。各家热烈招待外地京族、汉族亲友一起欢度节日。最后送神,几位姑娘舞花棍驱邪。如今信仰民俗的因素大大淡化,文娱与社交民俗的因素日渐成为主流。 京语“哈”,意为“歌”、“唱歌”等,因此哈节即歌节。京族的哈节兼含祀神、祭祖、娱乐和乡饮四项内容。所祭祀的神为京族的保护神镇海大王。京族曾经多次迁徙,传说由于定居日不同,他们过哈节的时间也不同。 尾、巫头两岛在农历六月初十过节,山心岛在八月初十过节,红坎村在正月十五过节。但大家过节的情形却基本一致,即首先迎神:哈节前一天,民众集队,举旗擎伞,抬神座到海边迎神,当所抛掷的杯?得了三次胜?时,便认为神请来了。当天,人们还在“哈头”(指筹办歌节祭品的人,根据乡饮簿的登记顺序轮流担任)所养的猪(称为“象”)中,选一只最大的熏赶到哈亭绕行三周,半夜杀掉。其次祭神:节日当天下午三点钟左右祭神,读祭文,跳进香舞、天灯舞。接着是入席、听哈、乡饮:祭神后,入了乡饮簿的人坐在哈亭里,边喝酒吃菜边听唱歌。 京族哈节海边迎神(苏胜摄) 唱歌的主要角色是一个哈哥和两个哈妹。主唱的哈妹站在哈亭殿堂中间,手拿两块小竹片,边唱边敲,伴唱的哈妹坐旁边地上,敲打竹梆应和。哈妹唱完一句,哈哥奏三弦一节,如此一唱一合一伴奏,直到主唱的哈妹困倦了,才转另一哈妹主唱。哈节唱的歌有以下几种:(1)民间宗教信仰诗。(2)京族民间叙事诗,如《琴仙》、《十三哥卖鬼》、《宋珍与陈菊花》、《金桃姑娘》、《刘平杨礼结义》等。(3)汉族古典诗词,如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宋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译成京语用京曲唱。(4)哲理诗,如《京汉结义歌》等。(5)情歌。(6)反映渔民生活的小歌舞,如《采茶摸螺》等。唱歌听歌结束后送神。送神时念送神词,同时,舞花棍赶野鬼邪魔。在哈节中,除了哈妹在哈亭里演唱外,男女青年在亭外自由对唱。哈节也是青年们自由社交的一个节日。 跳天灯(苏维光摄) 哈节乡饮(许炳富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