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京韵大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京韵大鼓分类:【传统文化】 又称“京音大鼓”。曲艺的一种。流行于亦津及河北省。清末由木板大鼓和子弟书合流后发展形成。至今已有100多年。起初多演唱长篇,有说有唱,后来只唱不说,主要演唱短篇。唱词多为七字和十字句,一人站唱,自打小扁鼓,另有三弦、四胡、琵琶等伴奏。因用北京语音和京剧发音吐字方法,故名京韵大鼓。传统曲目有《长坂坡》、《借东风》、《闹江州》、《大西厢》、《宝玉探病》等。 曲艺的一种。也称京音大鼓。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地,是大鼓类中影响较广的曲种之一。京韵大鼓有100多年历史。清咸丰、同治年间,木板大鼓艺人进入天津、北京、保定等大城市演唱,因艺人演唱带河间口音,故又称“怯大鼓”。在天津享有盛名的胡十、宋五、霍明亮对它作了早期的改革,以短段说唱代替长篇大书,吸收了清音子弟书的某些曲目和唱腔,改编创作了如《大西厢》、《单刀会》、《借东风》等不少唱段,成为京韵大鼓的基本曲目。后来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又进行了革新创造,用北京语音说唱,增加慢板及多种唱腔,除三弦外加用四胡伴奏,创立不少新曲目。这三位艺人也成为民国初年京韵大鼓早期3个重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其中刘宝全贡献最大,被誉为“鼓界大王”。刘宝全的弟子白凤鸣又发展出“少白派”。宗刘派的骆玉笙(小彩舞)则发展为当代著名的“骆派京韵”。京韵大鼓的表现形式是一人站唱,自击鼓、板司节奏,伴奏乐器以三弦、四胡为主。唱腔板式可分慢板(一板三眼)、紧板(有板无眼)两种。慢板唱腔用于叙述故事情节、介绍人物、描绘景物等。紧板速度较快,近似朗诵,唱中夹白,白中带唱,用于故事进入高潮时,又称为“上板”。京韵大鼓专工短篇唱段,传统曲目有继承于木板大鼓的《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等数十段,有刘宝全、白云鹏等根据子弟书作品整理的《长坂坡》、《白帝城》、《探晴雯》、《樊金定骂城》等数十段,及一些写景抒情的小段《丑末寅初》、《风雨归舟》等。京韵大鼓现在国际舞台上也经常演出,如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孙书筠于1984年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讲学,向国外学者系统地讲授了中国鼓曲艺术,得到高度评价。 也叫京音大鼓,曲艺曲种。形成于京津地区,流行于京津地区及河北、东北、华北地区。清末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传入北京,经过几次改革,加入三弦、四胡等乐器伴奏,又吸收京剧的发音吐字方法及其他民间曲调后成为京韵大鼓。采取一人自打鼓板、自行演唱方法,唱腔有慢板、紧板、垛板等,曲目题材多采用《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戏曲故事。建国后出现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又称“京音大鼓”,是艺人刘宝全于1900年来北京后,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吸收京剧、梆子戏等剧种的唱腔,改用京音而形成的一种曲艺形式。京韵大鼓发展到后来出现了许多派别,其中“骆派”的创始人骆玉笙可以说将京韵艺术发挥到了极致。骆玉笙艺名小彩舞,她在刘派唱腔的基础上,兼融白派(白云鹏)、少白派(白凤鸣)之长,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终于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骆派,从20世纪30年代末即蜚声曲坛,有着“金嗓歌后”、“鼓界女王”之称,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的广为传唱更使这位艺术家蜚声海内外。骆玉笙于2002年5月6日去世,享年89岁。 是曲坛上的主要曲种,被称之为“曲艺之冠”。它是在河北木板大鼓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19世纪末,由艺人传入天津,在街头卖唱。由于艺人多用河北地方口音演唱,故天津人称之为“怯大鼓”。为使木板大鼓在津立足,这些河北艺人逐渐用天津音演唱,突出了天津地方色彩,而被人们改称之为“卫调大鼓”或“天津大鼓”。清光绪末年,又吸收了京剧的表演和唱腔,并与民间小曲相结合,特别是在说白和唱腔中淘汰了河北和天津音,而改用北京音,从而使演唱韵味十足,字正腔圆,优美动听,形成了今“京韵大鼓”。天津文人华丹春曾协助大鼓艺人胡十、宋五、霍明亮等,改革木板大鼓唱腔,并整理编写了《战长沙》、《子期听琴》、《拴娃娃》、《大西厢》、《游五庙》等鼓词。 京韵大鼓的出现,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演唱者也很多。其中早期有成就的演员有刘宝全(曾有“鼓王”之美称)、白云鹏、张小轩等。他们各成流派,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演唱风格。 在京韵大鼓演员中,宗刘派者居多。较早的有金慧君(小黑姑娘)和现在的小岚云。 白派京韵大鼓的传人有阎秋霞和赵学义。尤其是阎秋霞,在继承白派艺术基础上,还巧妙地糅进了刘派大鼓高亢挺进的唱法,很有特色。 此外,艺名“小彩舞”的骆玉笙所创的“骆派”京韵大鼓也很著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