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亭之考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亭之考源

分类:【传统文化】

亭源于何时?建筑考古上似未得出明确结论。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建筑考古发掘中,未见亭的踪影;殷周之时中国是否已有亭的建造,有待建筑考古证明。然而,据有关史料,亭,曾是秦汉时乡以下的一种行政机构。《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这种作为古时行政机构的亭,有点相当于今天乡以下村的行政建制。

亭何以成为秦汉乡以下的基层行政机构? 古时交通不便,旅人长途跋涉多靠步行或骑马,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所以,于驿站、驿路上建造一种供旅人休憩的建筑物,为情理中事。后来便发展成为大约每十里之内的区域为一亭。据有关史料,这种行政上的亭制,初设于先秦战国时代。当时有官职称“亭长(读zhong)”,在诸侯国之间的邻近地区设亭,置亭长,以管理防御敌方侵扰之政事。这说明,不仅秦汉,而且在先秦已经有亭这一特殊的建筑文化产生。西汉时,在乡郊约每十里置一亭,设亭长,多以退役武人充任,从事乡野基层的治安警卫,也管理这一亭区的民事,包括驿旅等事宜。这种亭制也发展到都邑管辖区。西汉时设于城内,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称“门亭”,亦有亭长之职。东汉之后,这种亭制渐渐废止,作为其古代行政上的一种制度,以秦汉为其繁盛期。据《浙江通志》云,“秦法十里一亭。亭者,犹今之铺也,故有亭长、亭侯。”如浙东绍兴古代的兰亭、柯亭、扬亭与嵊亭等都属于这一类。然而这种亭制的历史遗响十分深久,如据《广东通志?肇庆府》所载,晚至明代,仍在沿路建亭。“明万历十九年,兵巡道黄时雨移文建置,知县黄仰勘东北二路为肇高要道,于十里一铺中,每五里间建一亭,极其壮固。北路凡四座,东路凡五座。”

由此不难想见,大约在先秦春秋、战国甚至更早年代,中华大地上已有亭这种小型多姿、建于驿路、通道的亭出现,它的原始文化基因,是供旅人消闲、休憩,在秦汉年间一度成为一定行政管辖区域的一种标志。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