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亲友相帮行门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亲友相帮行门户分类:【风俗文化】 在陕北农村,农家若遇红、白喜事,独家独户的无力承担时,就要“行门户”。 “行门户”,顾名思义,就是行走于各亲戚朋友之间,以设宴请客为名,求亲友以送礼的形式在经济上予以资助。待亲友办喜事时,再把礼钱奉还。 对于陕北人来说,“行门户”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礼节。某家有红、白喜事,被请者一定要以礼相送。如遇红喜事,被请者所带的礼品,贺寿的要为老人做个寿桃,送嫁的要为新娘扯块花布,娶亲的则得给小伙子包几块礼钱。如遇白喜事,被请者一般不用送什么礼品,只要带一把香、几张纸便行;若亲缘关系较密切的,则要送些蒸馍。考虑到人情礼节,被请者得应邀上门祝贺,而且要更衣整装,以示庄重、礼貌。被请者若遇要事缠身,也得找个体已者把礼品捎去,“礼到情到”,算是给了主人面子。 陕北“行门户”时,是一定要摆宴席的。宴席中的礼节更有讲究。每个桌前要有一个陪席,俗称“站席口”。 “站席口”一般由主人族亲中的平辈男人担任。他负责代替主家招待客人,随时要菜、敬酒、添饭。开席时,站席口者要为大家斟满酒,劝大家举杯同饮,而他自己则借故不喝。待酒到半酣,或席面上有些冷落时,他举着酒杯来努力地劝酒,逗引大家猜拳、行令、唱酒曲。陕北农村,摆宴设席就讲究个热闹红火。所以,许多酒席都是不醉不散。只有席上有人当场醉倒了,主人才算是尽了礼数,虽然行过“门户”,欠了人家的人情,也算心里踏实了。 酒席散后,主人还要给送过礼的人家捎些礼俗食品,如蒸馍等。若条件便利,主人还要端着盘子,挨家挨户地送“礼饭”、“礼菜”以示感谢。 其实,“行门户”是一种“一人有事,众人相帮”的群众性互助活动。这种活动在汉族的其它地区也是颇为流行的,不过其名称,有的叫 “邀分子”、有的叫 “请分子”或“凑分子”。据考证,它至迟在明朝时已经出现。那时的普通人家、寒门小户,平时日用开支,开门“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已感十分拮据。遇有喜庆事,就更感办不起了。于是一家办事,大家凑钱、凑物,俗曰: “折干”或“干礼”。这样各人出“一分”,帮一家一人办喜庆大事,谓之“出分子”。 明朝末年,这种习俗活动渐被文士官吏阶层所接受,而且演变为有权势的人变相敲诈下层的一种手段。他们借办喜事为名,娶亲、聘女、过节、祝寿、贺生等,向下属遍发请柬,拉人送钱,谓之“邀分子”、“凑分子”。被请的下属,有的畏于权势,不敢不送; 有的碍于情面,不能不送。而借名办喜事者,趁机可以捞一笔钱。对此,明朝周宾所著的《识小编》 中,曾有所记载: 都会,具柬遍召同年、寅好、乡亲,假馆设席,延宾至,具货金,主人受贺,演戏终日,谓之“请分子”。每分多至八金以上,少至一金以下,每会可数百金,除费计赢若干,以为主人所得。 到了清时,这种“凑分子”、“送分子”的风俗,在社会上已十分流行。《红楼梦》第四十三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所写的就是这种风俗。这次“凑分子”是为凤姐过生日的,主意先由贾母想出: 贾母笑道:“我想着,咱们也学那小家子,大家凑个分子,多少尽着这钱去办,你说好不好?” 大家听了贾母的这个提议,虽然心里有不同的反映,但还是一齐答应了: 众人谁不凑这趣儿呢?再也有和凤姐好,情愿这样的;也有怕凤姐儿,巴不得奉承她的。况且都是拿得出来的,所以一闻此言,都当然应诺。 结果这次为凤姐过生日,共凑分子一百五十两有零。 不过,这种“凑分子”和民间的“凑分子”、“行门户”比,已有了质的差别。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