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人力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人力车

分类:【传统文化】

一种用人拉的两轮车。主要用于载人。因由日本传入,故亦名“东洋车”。旧时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城镇。各地俗称不一,北京称“洋车”,天津称“胶皮”,上海称“黄包车”,广州称“车仔”,等等。该车的基本构造是:底座由钢板弹簧及左右两个充气胶皮车轮构成,其上安装可坐一人或两人的椅状座位,座位上方装有可收放的活动顶蓬,车身两边各固定一根前伸的长木柄,柄端有横木相连。顾客上座,车夫即持车柄拉着奔跑。旧时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均开设有向车夫出租人力车的车行。旧社会的人力车夫均为生活困苦的城市贫民。

用人推拉的车辆。人类最早使用的车辆就是人力车。人力车一般都是轻便的两轮车或者是独轮车。人力车的使用提高了运输效率,它的载重能力比人背负、肩挑的能力大很多。中国商朝已可以制造有辐车轮的轻便两轮车。秦汉时期出现一种称为“辇”的人力两轮车,一般是供皇帝和达官显贵们乘坐的。魏晋时期盛行用人力推挽的独轮车,车轮在中间,货架安置在车轮的两旁,用来运输货物,同时也可以乘人。独轮车只有一个车轮接触地面,很灵活,便于通过田埂小路。“东洋车”是一种载客的人力车,它于19世纪末期出现在中国。它起源于亚洲,又经日本传入中国,因此得名为“东洋车”。它的主要构件是胶质有弹性的车轮,钢片弹簧的悬挂装置和木制车厢,在车厢的前面伸出两根辕杆,是车夫用以拉车的把手。

亦称 “洋车” (北京)、“胶皮” (天津)、“黄包车” (上海)。又因由日本传入,故又称 “东洋车” 。旧时一种人力拉挽的两轮车。流行于全国各地城市。车有二个胶轮,轮上车箱为坐椅形,有的坐位上有可折叠的篷布,用以挡雨、遮阳,车前有两根长车杆,两杆前端有横档连结。有的在车杆上装有喇叭,用以鸣道; 有的在座位前脚踏板下安有铃铎,可由乘坐人踩踏鸣道。解放后已无。

近代前后,在福州及漳、泉、厦等一些大城市,可以见到一种以人拉的两轮人力车,民间俗称“黄包车”或“洋车”。它分为私家所有和民间营业性雇用两种。私家黄包车一般是有钱官绅的交通工具,其大多装饰华丽考究,车身牢固,弹性好,有柔软的绒布坐垫靠背,踏脚处有地毡或厚毯。轮胎为充气橡皮胎,出行时让人拉行。民间雇用性的普通人力车则多装饰简单,坐垫仅在木板外包一层合成皮或裹一层布,脚踏也是木板。车轮为一圈不冲气的硬橡皮。这种车已被逐渐淘汰,除了博物馆外,现在城乡各地已难寻其踪。

人力车,就是民间继牛、马、骡等畜力车辆以后,以人力拉或踩为动力的一种民间交通运输工具。人拉人的“洋车”,并非中国人的发明,而是从日本传入我国的,所以叫“东洋车”,又叫“黄包车”或人力车,但东北人一般称为“洋车”。这种车进入中国是在清末光绪年间,最早出现于北京,民国初年开始出现在东北大中城市,20世纪20至30年代最为盛行。

早期的洋车,两轮高大,且是木制的,形制较大,外裹铁圈(外包铁皮),车身高,行时隆隆作响,震动很大。车座也较宽,可坐两人。后因男女并坐,被认为有碍风化,遂改车身,只容一人。因是铁皮轮子,俗称为铁皮车,后来才逐渐改成有内外胎的胎轮轱辘车,又降低了车身,行时就较平稳了。民国初年,又发明了一种钢丝胶皮轮三弯式车,即如老舍在《骆驼祥子》中描写的“弓子软得颤悠颤悠,连车把都微微地动弹。铜活地道,雨布大帘,双灯、细脖大铜喇叭”那种车,行走更加轻快。车厢木制,早年为方形,以后变为半圆形。车轮上方有挡泥板。车厢上装有能折合支架的水笼布(帆布)车篷子,以遮阳挡雨。寒冷的冬季则改换挂棉暖篷。正面则随季节用单棉车帘。车厢内棉布制的坐垫和坐靠,脚垫则是用深色的毡子或者带花的小地毯。车把为木制,上有手捏发声的喇叭或手铃。车上还有由乘车者踩踏的脚铃。“标准”的车上还安挂车灯,有的烧煤油(俗称洋油),有的烧电石(俗称嘎斯灯),一般装两只,也有装四只的,有的还有尾灯。车厢后背还有供推车人手握的把手。一些部位还镶嵌有增加美感和牢固程度的“铜活儿”。

洋车除车把、车厢、车篷外,车轴、车铃、车弓子、车带等几乎都是从外国传来的“洋玩意儿”,必须在工厂用“洋机器”制造。因此,这种现代人看来不起眼的人力车,当时要几十块甚至上百块银元才能买一辆。拉洋车的车夫,属于当时社会下层的穷苦力,既有20岁左右的年轻人,也有年过40的中年人,其中很多都是城市里的失业者。他们当中很少有人能自己买得起车,所以大部分都是从开“车厂子”的老板那里租车,按天交“车份儿”(租金),余下的钱用来养家糊口。

洋车一般分包月、散坐两种。包月车是有钱人家自买,长雇车夫,专供自家乘坐的自备车。散坐车是沿街兜揽生意,供人雇唤的。这类车除少数为车夫自己存钱购买的外,大多是向车行租来的。

20世纪40年代后,辽宁各城市又出现了一种改良人力车:三轮车,是在自行车和洋车基础上改造而产生的。人力车夫不再拉车,仅用双脚踏板即可行走。这种车快捷省力,速度提高,流行得很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洋车。

说到人力车,就不能不提自行车。自行车与洋车一样也是光绪年间由国外进口的,乡间称为洋车子或车子。20世纪20至30年代逐渐传入乡镇。乡下即有人置车带客为生,这种人称为带客的或带脚的。自行车现在仍广泛应用,不再赘述。

是清末民初由日本传入北京的,因此俗称“洋车”、“东洋车”或“胶皮”,每辆只乘一人,拉车者谓“洋车夫”,有拉散和拉包月之分,还有“拉牌车”的,专拉外国人。拉散座的招手即停,价钱也不贵,通常分为“拉白天儿”的、“拉晚儿”的和“拉黑白天儿”的。拉“包月车”的,是按月给工钱,但时间不固定,随叫随到,没时没晌。车厢上有折叠式防雨棚,冬天有棉布棚,讲究的车厢两旁还有铜灯,客座下有脚铃,乘客可踩铃指挥。车把上装喇叭,车夫手捏开路。车可以自己买,雇人拉或者自己拉,也可以向车厂租车,老舍笔下的祥子就是租车拉,按天交车份。人力车夫生活非常悲惨,当时就有一个歌谣对此进行形容:“一什么一?穷的没法拉胶皮。二什么二?就怕车厂刨车份。三什么三?两三吊钱累一天。四什么四?巡警见了就发刺。五什么五?什么人没有拉车的苦。六什么六?不拉大兵就挨揍。七什么七?电车兴了拉谁去?八什么八?一家大小指着他。九什么九?不敢当兵去一走。十什么十?跳河投井有谁知!”人力车最早多使用日本进口的车,后来,北京有了国产车,第一个制造人力车的是懋顺车厂,较著名的租车行有马六、繁华、五福堂、人和、吉田等。据《北京市政通告车辆统计表》统计,1939年北京约有人力车37036辆,工人有5万多人,占当时人口总数的3.9%,可见人力车在当时北京的普遍程度。后来,随着公共电、汽车的发展,尤其是三轮车的广泛使用,人力车日渐减少,到1949年底,只剩下1394辆。

清末拉包月的人力车

清末人力车

包括独轮车、狗头车、红线车、架子车、自行车。独轮车、狗头车有坐架,无箱板。蕲春、黄冈、平原地区贫家老妇乘坐独轮车看戏、走亲戚,推车人非儿子即女婿。红线车装花格架两个,一架一人,可放置行李,由两人驱使,一推一拉,适于行长途,黄冈、新洲、红安、麻城南乡多见。架子车50年代末在麻城盛行。自行车今在平畈地方普及。

俗称“黄包车”,即一人拉的两轮车。辛亥革命后,兴建马路,1920年前后,城市出现黄包车,车夫大都由轿夫转业改行,每天向车行租车。车行有行规,除租车时收押金外,每天须交车租。车夫须穿蓝色号衣,不得酒后拉车等等,违者罚款处理。一些富商大贾则自置黄包车专用,雇用车夫,因装饰豪华,并装车铃鸣号,俗称“包车”。除车行人力车外,杭州各机关团体、旅馆、商家以及富户商贾都各有公家或私人的人力车。1956年,人力车均改脚踏三轮车。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