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人参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人参节

分类:【中国民俗】

农历三月十六木把节,是长白山地区独特的民俗纪念日。相传这天是老把头生日,故亦称“老把头节”。在此基础上,近年又把九月收参的季节定为人参节。

自清中叶以来,长白山区出现了一批以山林为生计的关内(山东、山西等地)移民群体。这些人先是进山采参、打猎,继而从事采松子、伐木材、捕貂等业,并且在山里开垦耕地,渐渐形成了一个生产方式不稳定却又都依附于山林的劳动阶层。木把节就是这些在山区伐木、打猎、挖参、采集等谋生者的节日,即山里人的节日。

三月十六这天,山里人举行庄重的祭奠仪式,纪念山神爷。传说,山里居民还尊奉老虎为“山神爷”,并设立小庙,供奉牌位,以祈求平安。旧志记载:“十六日,山神庙会,各参户聚资演戏,山村具牲礼祀神者尤众。”流传更广的是把这天看成是纪念最早入山采参并牺牲在山里的“老把头”生日。老把头何许人也传说不一。最早的有王姓、柳姓诸说,皆不可考。据旧志记载和口头传说,老把头是山东莱阳县一个姓孙的(名叫孙良)挖参人。此人于清初(一说于清末)来闯关东,是汉族较早入山采参者。因为迷路,于某年三月十六饿死在长白山里,传说他死前在石头上写下一首诗:

家住莱阳本姓孙,隔江跨海来挖参,

三天吃了个喇喇蛄,你说伤心不伤心?

家中有人来找我,沿着古河往上寻,

入山再有迷路者,我就当做引路神。

这些传说,反映出最初闯入深山求生者的艰苦历程,表明人们对前辈用生命为后人开路者的敬仰。更由于人们入山危险,祈神求助的心理,因而把老把头奉为保护神,把他想象为慈祥的白胡须老头,专在人们危难时出现,解人困厄。据调查,老把头同治年间来闯关东,死地即今辽宁省宽甸县夹皮沟乡下甸子村大砬子沟,古河、遗诗等皆有其事。后人考其笔迹刻石,今已不存,且无坟墓。《通化县志》则谓:“老把头坟在城西南信禾乡,距城八十里处,其姓氏不详。据父老流传,清初封禁时代,官兵稽查严,人迹罕至,独老把头冒险深入,采掘山参,人服其胆。老把头殁,为留此墓。”抚松、长白等地县志亦有类似记载:三月十六这天,山里人抬着猪羊到窝棚(地窨子)或工房附近的“老爷府”(三块石头搭成的小庙)去烧香许愿,求神保佑。被称为山神爷的老虎此日也与老把头一起受到供奉。除此之外,就是在平时,只要木把或挖参人进山,就要在住处东面用三块石头盖上小庙,插草为香,祭奠老把头。他们认为,祭祀之后进山胆子壮些。

近年来,吉林省东部山区园栽人参得到了空前发展。为进一步提高人参生产的数量,发展经济,搞活流通,抚松县人民政府在原有民俗节日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把传统的民俗文化与现代经济结合起来,走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路子,每年九月人参成熟时都举办一次声势浩大的人参节。届时,中外客商云集,在举办人参节宣传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进行贸易洽谈,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使“老把头节”这一古老的民俗事象焕发了青春。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