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人文地理与风俗文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人文地理与风俗文化

分类:【中国民俗】

2.47%,介于北纬20°54′~26°23′,东经104°29′~112°03′之间。南临南海北部湾,海岸线长1595公里。东南隔海遥望海南省,东连广东省,东北接湖南省,北靠贵州省,西邻云南省。西南与邻邦越南接界,陆上疆界线长1020公里。属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过渡地带。全境土山石山较多,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势周围较高,中间较低,略呈盆地形。北有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九万大山余脉,削弱了北方冷空气南下之势。湘江上游在越城、都庞两岭之间冲出一条湘桂走廊,自古以来沟通了广西与中原、荆湘的文化通道。珠江的西江正源红水河、黔江、浔江,其主要支流右江、邕江、郁江、榕江、融江、柳江、漓江、桂江,分布全区,构成水网,也成为东通广东的粤桂文化通道。历史悠久的湘桂、粤桂两大文化通道,方便广西各族人民接受中华整体文化。南部有流入北部湾的南流江、钦江、北仑河沟通海外。古合浦郡航海基地,今已开辟为钦州、铁山、防城、北海、珍珠等五大港。有南昆(南宁至昆明)、南防(南宁经钦州至防城港)、钦北(钦州至北海)、湘桂(湖南衡阳经桂林、柳州、黎塘至南宁,再经凭祥通往越南)、黎湛(黎塘经贵港、玉林至湛江)、黔桂(贵州贵阳至柳州)、焦柳(河南焦作经豫西、鄂西、湘西至柳州)、玉梧(玉林至梧州)等铁路干线;南宁经梧州至广东肇庆,南宁经柳州、桂林至衡阳,南宁经百色至昆明,南宁至贵阳,南宁至友谊关,南宁至北海,南宁至广州等公路干线;西江航道上的贵港、梧州两大内河港,构成西南出海大通道。

北回归线横贯广西中部,这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高,热量高,雨水充沛。盛产水稻、玉米、红薯、花生、黄豆、芝麻、甘蔗等粮油糖作物,杉、松、桐、茶油、茶叶、八角、竹子等林木产品,香蕉、菠萝、荔枝、6龙眼、柚子、柑、桔、芒果等水果,田七、金银花、罗汉果等药物,猪、牛、羊、鸡、鸭、鹅等家畜家禽,以及众多野生植物、动物和中草药。

总之,广西各族人民,在上述自然环境与历史传统中,创造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创造和传承着民俗文化。

广西诸民族及其先民的民俗文化,引起历代学者们的重视。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写道:“是时既灭南越(今广东、广西地)……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当是最早记录壮族先民的信仰习俗。直至1949年前,桂西巴马县壮族仍传承着“鸡卜”。大年初一,“头人”领着村民祭社王后,折取熟鸡腿骨(壮语称“满给”),撕净鸡肉,认出腿上细孔位置,将竹尖插入各细孔,两根鸡骨大端往外并列,表示外面力量,小端往内并列,表示村里力量,看哪边的竹尖多,如果外面竹尖多过里面,告诉全村做事和生产中要加倍小心。如果里面竹尖多过外面,大家叩谢神恩,鞭炮、火药枪齐鸣,欢乐过节。

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粱,敲磕槽弦,皆有偏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浏亮也。”这1000多年前记录的唐代游艺民俗传承至今,便是德保、平果、宁明、天等一带的壮族“弄臼”(“舂米舞”、

“打砻舞”)。舞者持杵击木臼的不同部位,或轻击或重击,产生不同音响效果。二人或四人对打,或多人交叉对打,穿插男女对唱:“见妹舂米在当街,不知舂吃是舂卖?妹若舂卖哥来买,妹若舂吃哥来借。”“阿哥问话太过乖,妹舂米吃又舂卖,员外来借叫化米,这话说来怪又怪。”围观者可与舞者盘歌,即兴酬唱。原为祭土地神的酬神舞,今发展为自娱性节日舞。马山、都安一带的壮族,舂堂变异为“打扁担”、“扁担舞”,二人或四人以扁担对击,以扁担打长板凳,形成节日舞蹈,春节舞尤欢。

打砻舞(霍永添摄)

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静江(今桂林)腰鼓最有声腔,出于临桂职田乡,其土特宜,乡人作窑烧腔,鼓面铁圈出于古田(今永福县),其地产隹铁,铁工善锻,故圈劲而不偏,其皮以大羊之革,南多大羊,故多皮,或用蚺蛇皮鞔之,合乐之际,声响特远,一二面鼓已若十面矣。”传承至今,这便是壮、汉、瑶、仫佬、毛南诸族的“蜂鼓”。

明代邝露《赤雅》:“峒女于春秋时,布笙箫于名山,五丝刺同心结百纽鸳鸯囊,选峒中之少妙者伴峒官之女,名曰天姬队。余则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唱歌为乐。男女亦三五成群,唱而赴之。相得唱和竟日,解衣结带,相赠以去。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三月之歌,谓之浪花歌。”这些明代记录的山野对歌风俗传承至今,便是壮族民间的“歌圩”和“三月三歌节”风俗。

1911年辛亥革命后,是民俗变异较大的历史时期,也是民俗实录成果发展的时期。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辑有“广西民俗”专辑。刘锡蕃《苗荒小纪》、《岭表纪蛮》,费孝通、王同惠《花蓝瑶社会组织》,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泰族壮族粤族考》,陈志良《广西特种部族歌谣集》等,都是实录广西民俗的力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是民俗变异较大较快的历史时期,民俗实录超越前贤。20世纪50至60年代,民族学家们进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80年代出版广西壮、瑶、苗、侗、仫佬、毛南、京、水、彝、仡佬10族22册《社会历史调查》,其中有许多宝贵的田野考察民俗实录。

1978年后,民俗实录和研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侗乡风情录》、《广西少数民族风情录》、《中国苗族民俗》、《壮族风情录》、《瑶族风情录》、《中国瑶族风土志》、《毛南族风俗志》、《京族风俗志》、《仫佬族风俗志》以及《广西通志?民俗志》等,均是这一时期的成果。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