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人本主义伦理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人本主义伦理学分类:【文化精萃】 这是弗洛姆构建的伦理学体系。旨在使现代人摆脱困境,既能保持个性的独立,又能与他人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伦理学代表作《自为的人》(1947)中。弗洛姆首先是在批判极权主义伦理学的过程中提出他的人本主义伦理学的。极权主义伦理学以权威规定什么对人是善的,并制定行为的规则和规范,而在人道主义伦理学中,人本身既是规范的制订者,也是规范的主体;既是规范形成的渊源或调节力量,也是它们的对象。弗洛姆强调人性是确定道德规范的基础和前提,人道主义伦理学正是一门建立在关于人的理论科学基础上的“生活艺术的应用科学”,引导人们追求生活的快乐和幸福。(1)人性与道德。弗洛姆认为,道德的根源应在人的本性中去寻找。弗洛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人的各种需求和特征来研究人的本性。他认为真正的人性产生于人所特有的生存处境。通过剖析人类的基本生存处境,弗洛姆揭示了人类生存所固有的一些矛盾,他称之为“生存的两歧”,包括生与死的两歧;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的短暂之间的两歧;个人化与孤独感之间的两歧。人类所特有的需求正是植根于这些生存的两歧,其中最重要的需求是对超越和关联的需求。弗洛姆认为人所特有的这些需求,就是人的真正的自我,即人的本性。 (2)品格与道德。弗洛姆认为,人的本性是不变的,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文化条件下,每个人的品格却是不同的。人在品格上的差异构成了真正的伦理学的问题,它表现出个体在生活艺术中获得成功的程度,既是伦理判断的对象,也是人的伦理发展的目标。弗洛姆把人的品格分为两大类:非生产型品格和生产型品格。前者是因为社会环境使人的本性没有得到发展而造成的病态心理,其后果是非个性化、空虚、生活无意义,以致产生精神病的征兆。而后者才是健全的、真正有道德的人所具有的品格。弗洛姆认为生产型品格包含着我们时代的道德问题的答案,其根本在于个人的自我实现。生产型品格与“善”是联系在一起的,体现着人身上的生气勃勃的因素及人对生活的热爱。 (3)快乐和幸福。弗洛姆的人道主义伦理学十分重视快乐、幸福对人生的意义,认为幸福是衡量伦理价值的惟一标准。但他反对享乐主义者把快乐看成能满足自己的物质或精神的需要。他认为快乐是由于有效地实现人生存的共同目的而体验到的愉快。真正的快乐不是以满足物质与精神需要为前提,而是以创造的积极性为基础。幸福是靠人的内在的生产性所带来的一种成就,是生活艺术中美德的标准。幸福与快乐都是一切生产性活动的伴随品。他们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区别只是快乐诉诸单个行动,而幸福存在于连续的快乐体验之中。弗洛姆通过对人性和自由的探讨,为人道主义伦理学体系建立了完整的人学理论基础,在西方伦理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他的品格学的提出,为其伦理学建立了一种新的心理学方法论。是对现代伦理学的开创性贡献。弗洛姆的人道主义伦理学具有其自身的鲜明特色,即个人本位主义、高度的主体性、现实批判主义以及不很成熟的理想主义色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