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人殓归大屋之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人殓归大屋之俗分类:【风俗文化】 收尸入棺为 “入殓”,又称“入柩”、“落材”,汉族民间俗称“归大屋”。此俗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故十分隆重。不仅鸣锣放炮,众亲友涕泪哭别,而且对入殓时辰,在场人员以及程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切不可有丝毫马虎。 在泉州一直流行“开斗书” 的习俗,即开具死者生死时日,请僧道为他推算入殓的吉利时辰,并算出与死者相克的属相,到时公布于众,以便属相相克者在入殓时回避,俗规即使最亲的亲人,如孝子孝女,若属相与父不和者同样得回避。入殓时,孕妇绝对不可近棺,也不可看见入殓情景。 在浙江玉环一带,死人之家必在门口张贴“黄榜”,上面标明按死者生辰八字,请僧道择定入殓时辰的同时,也标明入殓时需避讳的生肖。棺底铺以草灰或石灰等物以渗尸汁,灰上放些木炭,木炭上竖放三根竹竿表示床栅; 把死者生前的草席置于上面剪一角草席留下,以示“留丁留财”。此时铜锣敲响,亲属跪地痛哭惜别,由孝子或抬棺者抬着尸体放入棺材。此地渔民还有“头顶瓦片脚踩土”的风俗,即入棺后在尸体头下塞一片瓦,脚下放一杯土,表示死者上有瓦下有土,祝福他下世不再吃海水饭了。从这一风俗中不难看出渔民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辛酸生活,他们到临死还抱着极大的幻想,希望来世能得到一点立足之地。 在浙江东阳,旧俗入殓前须行 “敲七”之俗。丧家请“山人”(男巫) 来为死者敲七,长孙手捧“魂幡”,魂幡是用红纸剪成的诸路神佛像,背衬白纸,上端画虎头八卦,用竹枝挑着。山人时而仗剑作法,时而挥帚舞动,不时击钹歌唱,口中呼号念咒,作着驱邪促妖,追荐亡灵的仪式。长孙手持魂幡一直立于其旁,每当铜锣敲响一次,长孙则长拜一下。敲七毕,即由长子捧头,女儿捧脚,将死者抬入棺中,所有亲人止哭立于一旁静观,以与死者最后一别。此时禁忌哭声,更禁忌泪落尸身,否则要大不吉利。尸体入棺放好立即锣声大作,哭声顿起。哭丧妇在此时可大显身手,场景既热闹又悲切。然后给棺材中放殉葬品,盖上“重被”。一切就绪,“材脚”手提铜锣,一边鸣锣,一边奔跑出村,俗谓急步跑,急打锣,可“驱魂” 出走。 在广西全州一带,尚有亲人衣角入棺的风俗,在死者入棺后,各亲人均剪下自己衣服的一只衣角放入棺中,以示让死者知道世间尚有多少亲人。 入殓之时,各地还有一些奇俗完全相反,如有的地方当尸体入棺放稳后,必须十分慎重地以死者鼻子为中心悬吊一枚穿线铜钱,不能让铜钱有丝毫的偏差,否则死者在天之灵对子女有偏心,会使后代有兴衰之别,长子在此时须站在高凳上擎蜡烛照着。有的地方则由一亲人手持铜勺,勺内点一支蜡烛,从脚照到头,照毕丢掉蜡烛。立时哭声大震,哭过一阵后,再止泪扶棺检视惜别,谓之“照材”。而有的地方恰恰相反,入殓后盖棺盖时切不可点灯,俗谓灯光若把活人身影照入棺内,盖棺时将身影盖入,此人定要死,谓之 “忌灯”。“照材”与 “忌灯”相异成趣。 有些地方还有一些怪俗,如浙江龙游一带,入殓时亲人须用屏纸擦面后投入棺中,意为除去晦气,让死者一人独担,把好运留给家人。此时还有个“押落者”高声喊着: “千斤担,万斤担,你一人挑!”长兴一带在盖棺后,把被子、帐子放入棺盖上,家中亲人以棺材当桌吃一顿 “材头饭”。 汉族民间入殓时还有陪葬之俗,放置陪葬物品之时煞是严肃、慎重。一般俗规除放入死者生前的喜爱之物外,特别讲究给死者的被子,俗称“重被”,“子孙被”、“大被”等。多用红绿彩色绸作被面,白色纱布为被里缝制而成,大小约一尺五见方,现在也有用毛巾代替的。放入棺时须先后次序,长子被先放,然后按亲疏、辈份逐件放入,放一床被由押殓者一旁喊一声: “××大被一床!”越多越体面,多子多福,发子旺孙嘛! 由此之故,不少吊唁者亦以丝绸被面相赠,故有的丧家办一次丧事竟可收到几十、上百床绸被面! 与此同时切不可忘了让死者带上小棒一条为自卫武器,打阴间恶狗之用。有的还要让死者带上三斗三升泥土,意味死者生前的吃穿用住均从土里长出来,现又入土去。所有的入棺陪葬,必成单数,并细列成殓单一份。浙江绍兴有读殓单之俗,由一人逐一读着殓单,由材脚一人一旁回答“有”。殓单前面必有几句话: “天上星和月,地上水共山,山水永远在,人生几迁翻,离别红人,投入泥府,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浙江省绍兴府××县××乡……”最后几句必是:“谁人书,东海鱼;谁人读,南山鹿; 鱼归东海,鹿上南山。”客家人丧俗中同样也行读殓单之俗。殓单中将死者所穿戴的从头至脚一一列入外,手中拿的以及陪葬入棺务必件件报清,末了写上: “四正方圆,所装物件共计多少件、多少项、付与亡者某公或某母一位受领执照,倘有强梁争夺者,奏上十殿阎君天子面前,差出雄兵猛将,抛刀寸斩,不得停留! 东王公作记见,西母娘作证明。天运×年×月×日化奉。”在读完殓单后必须说上两句话: “此 (厚) 为子孙传后之后,裤系子孙做富贵的富,此担竿凡子孙有灾祸一切化为担开。” 笔者的家乡浙江武义入殓后有个特殊的风俗,俗称“折刺窝”。入殓后的每天早晨,天未亮之前,都要由一位妇女至灵柩前放声哭喊,声如唱山歌一般,优美动听且略带悲伤,所谓为死者指点上路方向。一声开腔划破长空: “××啊,天亮了,起来上路了,高山山鸡啼,家里公鸡鸣,田里大小青蛙呱呱叫。小路不要去,前往大路走。过桥进庙要跪拜,黑夜走路点红灯,遇到坏人用棒打,看见野狗丢粽子,见了小鬼多化钱,拜见阎王多好言,在世未有幸福日,下世向阎王讨个好……”尾音长长,腔调优美,重要之处还一再重复,如谆谆教导,又如耐心指点,更有如悲似泣的倾诉。晨间哭声随着清风,在空中缭绕,飘荡…… 俗话说“盖棺定论”,死人一入棺生前好好坏坏即成定局,自由世人评品,广西全州一带就有唱祭歌之俗来品评死者。入殓后,晚上全村人几乎集聚丧家为其守灵,丧家请来道公道婆唱祭歌,唱老人漫漫一生的经历琐事,唱出小辈们对待他的态度,是敬是爱,是亲还是疏,是孝还是逆……让众乡亲邻里公开评论,大家无拘无束,气氛非同一般。无疑这一良风美俗对村风民气有着重大的影响。 人们都向往美好的生活,穷苦人都指望有朝一日摆脱贫困,富足有余,即使在办丧事中,伤心之余也总不忘求死后的灵魂多多保佑活着的人发财致富,故一些地方旧俗在入殓后要行“扫富”之俗。不论是公或婆死后入殓,儿媳妇便用簸箕盛上麸子,将麸子撒在棺材头上,然后将麸子自上而下扫回簸箕中,倒入自家粮囤里。“麸”与“富”谐音,扫麸也就是“扫富”,把富扫入家中就意寓着先灵会保佑儿孙生活富裕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