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仁达摩崖石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仁达摩崖石刻

分类:【地域文化】

该石刻位于西藏昌都察雅县仁达乡境内的“仁达拉康(意为“山脚殿” )之中。据石刻铭文所载,该石刻建成于藏历阳木猴年,即804年,系吐蕃僧人在此住夏诵经期间为祝颂赞普功德及广延福寿而刻。当时赤德松赞已继位六年。仁达拉康主殿内的大日如来石刻像通高3.28米,身高1.95米,系高浮雕,佛像头戴花蔓冠,饰耳环璎珞,宽额颐圆,秀眉凤眼,朱唇柱鼻,睿智慈祥,裸上身,自左肩向右肋束一宽带,手结定印,结跏趺坐于拱形仰莲座上,俨然毗卢七法坐姿。座下有小狮一对,两耳直耸,眼似铜铃,一狮獠牙外露,一狮口张舌舞。大佛顶端左右有一对高发髻仙女飞天,秀发披肩,面形丰满圆润,裸上身,璎珞手镯臂钏,手握铜钹,双腿弯曲,减地呈祥云图案。八大弟子在主像两侧,黑发垂肩,戴项圈或手镯臂钏,腰束白带坐于仰莲座上,面向主尊,神情专注。整个造像布局平衡,气氛和谐宁静,其形制和服饰古朴端庄。除石刻造像外,另有珍贵铭文,为藏汉两文,其中主像左下方镌有80多个汉字,现字迹漫漶,无法辨认,唯独佛座下方至左侧的那段藏文仍清晰可读。藏文刻字为正书,共31行,字迹苍古遒劲,具吐蕃藏文手书特点。刻铭所述反映了赞普赤德松赞极力主张僧人参政,以赢得民心,巩固王室政权,冀望实现唐蕃会盟天下太平的宏愿,并涉及吐蕃社会的政治、宗教、法律、文化诸方面,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吐蕃时期藏传佛教石刻造像之一。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察雅县仁达乡的仁达拉康佛殿。

仁达摩崖石刻由佛像和文字两部分组成。据藏文石刻题记,由吐蕃僧人于藏历阳木猴年(804)为祝颂赞普功德和福寿而开凿。造像主要为大日如来佛和八大菩萨。大日如来佛居中,菩萨环围两侧。大日如来佛像通高3.28米,身高1.95米,高浮雕,结金刚跏趺状端坐于莲花座上。头戴宝冠,宽额、秀眉、凤眼、朱唇,慈祥空灵。上身裸露,左肩环披天衣,耳环璎珞严身,双手结禅定印。莲花座下饰有一对小狮,系大日如来佛乘坐。造型夸张,极富动感。头顶左右雕有一对伎乐飞天,秀发披肩,面型丰满圆润,裸上身,双腿弯曲,持铜钹。造型优美,飘飘欲仙,生动传神。八大菩萨黑发垂肩,佩项圈、手镯、臂钏,面向主尊,坐于莲座之上。整个造像协调对称,造型端庄,线条流畅,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技巧。此外,还刻有藏、汉两种文字的题记,除汉文模糊不清外,31行藏文尚清晰可辨。内容涉及政治、宗教、法律等方面,对研究墀松德赞时期吐蕃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及藏汉文化之间的交流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