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介休范氏在日本的贸易活动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介休范氏在日本的贸易活动

分类:【地域文化】

介休范氏是清代著名皇商。据史籍记载,清初有“八大家”皇商,“八家商人皆山右人,明末以贸易来张家口,曰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龙。自本朝龙兴辽左,遣人来口市易,皆此八家主之。定鼎后承召入都,宴便殿,蒙赐上方服馔”。

范永斗是范氏家族充内务府皇商的第一代。

第三代范氏皇商曾经为清王朝建立殊勋,他们给清王朝运送军粮,有力支持了平定准噶尔叛乱的战争。《清史稿》卷三百一十七记载:“康熙中,师征准噶尔,输米馈军,率以百二十金致一石。六十年,再出师,(范)毓兄毓

请以家财转饷,受运值视官运三之一。雍正间,师出西北二路,怡亲王允祥荐毓

主饷,计谷多寡,程道路远近,以次受值,凡石米自十一两五钱至二十五两有差,累年运米百余万石。世宗特赐太仆寺卿衔,章服同二品。 寇犯北路,失米十三万余石,毓

斥私财补运,凡白金百四十四万。”范氏兄弟在运送军粮的过程中,“力任挽输,辗转沙漠万里,不劳官吏,不扰闾阎,克期必至,且省国费以亿万计”。

他们利用巨额财富为后盾,以历世累积的经营管理经验,卓越地完成清军的后勤供给任务,由此大大地提高了范氏家族的社会政治地位。由于具有这样的有利条件,范氏得到清廷特许,从事以承办洋铜为目的的对日贸易。

铜是当时铸造钱币的主要原料。清初铸币用铜,采用“滇洋并办”的方法。当时中国铜产主要在云南,称作“滇铜”,产量不敷所需。从日本著名铜产地长崎进口一定数量的铜,称为“洋铜”,作为补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以前,采买洋铜由沿海的一些民商承办。在每年夏至时,装载闽广糖货及日人所需中国土产杂物出海,九月中,装载铜斤、海味回国;小雪后、大雪前又出海,次年四月回国。计一年运铜两次,借季风往返。每条船约运铜10万斤左右,其中六成按官价每百斤十七两五钱之数交官,其它四成可以按市价自销。办“洋铜”利润特高,“大抵内地价一,至倭可易五;及回货,则又以一得二。故铜商之豪富,甲于南中”。

张家口的皇商们对此不胜妒羡,向朝廷呈请,由他们取代民商,采办一部分“洋铜”,并提出减价交售的竞争条件,他们采买百斤铜交官,比民商价低二两有奇。清廷以皇商采办“洋铜”,官方每年可节省银五万两,故将原由民商采办“洋铜”的半数交由皇商采办。

初时有数家皇商采办“洋铜”,至乾隆初年,只有范氏一家承办。从乾隆初年到乾隆四十八年的有关“洋铜”事条的档案记载中反映,范家兄弟父子叔侄,即范毓

、范毓、范清洪、范清注、范清济等人先后成为最重要的洋铜商,再无另一家皇商承办“洋铜”事务。

范氏初时有洋船3只,后增至5只,最多时达7只,而民商洋船则由12只减至6只。范氏采办洋铜的比重逐渐增大,每船载铜5万公斤,贸易额是相当大的。

采办“洋铜”,因为是关系到铸币的根本大计,所以受到清政府在税收方面的优待,“其铜斤办回,经过各关免其纳税”。

更为有利的是,只有采办“洋铜”,才能得到对日本进行贸易的权利。清政府只允许运铜船只不受“丝斤出洋之禁”的限制,“每年出洋者十六船,共办铜二百万斤,除置带糖霜、药材等货外,每船应配带绸缎三十三卷,以重一百二十斤为一卷”。

出口货物所获利润,较运铜回国更为优厚。

范氏获得对日贸易权后,装船输入日本的货物品种甚多,计有丝绸、绉纱、绫、毛毡、锦罗、茶叶、扇子、瓷器、衣针、笔墨纸砚、药材、书籍等。山西土产如潞安产党参,辽州(今左权)产麝香、无名异、泽州、辽州产芽香,大同产香皮、石碌、花斑石、玛瑙石、黄芪、黄蜡,汾州产甘草,沁州产石菖蒲,平阳产龙骨,太原产瓷器、天花粉等,也大量输入日本。

不但开展经济交往,而且对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也有一定贡献。

范氏于乾隆四十八(1783年)年被抄家,从此没落。皇商范氏虽与封建国家财政、军需和经济关系密切,但远航日本,进行海外贸易,却为从事内陆贸易的山西商人,开创出一条新的贸易途径。其后山西票号在日本、朝鲜、印度设立分号,实由范氏开启先河。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14: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