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从零星的出土物中推说太古人类的文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从零星的出土物中推说太古人类的文化分类:【地域文化】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原理,人类发展到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准,便产生一定的意识形态,而文化艺术就是这种意识形态的具体反映。 人类原始艺术与劳动生产是不能分离的,原始艺术的产生,是从劳动工具的制作技术中发展出来的。原初的艺术不是人类的审美,而是人类为获得活命资料的欲求。从这一角度来审视最初的原始艺术,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中发现的粗制石器,便是中国最原始的艺术品。 真正可以标为艺术品的东西,是山顶洞人的杰作。钻孔的石珠、骨坠、兽齿、卵石,可视为装饰品。这些艺术品,都经过精细的打制、研磨和钻凿,并用赤铁矿涂染着红的颜色。其孔间有绳磨的痕迹。石珠形体大小近似,但形式各有差异,串坠的骨管不直,亦不规则,这说明在选材后的打制、切割还不到家,做不到形体划一。卵石有美丽的纹理,一面保有自然的水磨,一面部分经过了研磨使之平滑,钻通中央空洞,两面大小不一,这说明选材者有了审美观念,但在制作时又做不到随心所欲。不管怎么说,但从这些装饰品中所表现的艺术来看,当时的研磨与钻孔的技术已有了相当的发展。他们已能控制体积甚小的材料,在石珠与兽齿的适当部位上加以钻孔。从孔洞显现的绳磨纹理看来,他们已知道把单一形体相近的小物体,借助贯串使之复合化,以显其类型优美,并附之以同一的色泽,使之这种美更加明朗化。原始绘画在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至今尚未发现,但会借助天然矿物颜料涂染其物,说明原始绘画也许会有,这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发现了。另外,值得注意与思考的是,上述这些原始的艺术装饰品,是在山顶洞人骨骸附近发现的,遗骨下面还有散布的赤铁矿碎片,这似乎是说明生者对死者寄托着一种意念:即对逝者的怀念、尊敬,认为死后还存有灵魂,同生者一样仍需要这些装饰品,认为死后仍有来生。这种作为的原始意识,究竟是什么,虽然令今人费思琢磨也难以断定,但这种冥思幻想意识的存在,却是人类发展的升华之点,它已经大有别于不动声情的生来死去了。 从陶器的制作上看也能反映出人们爱美观念和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这表现在如下方面:从磁山的素面陶到仰韶彩陶再到龙山黑陶;从简单的纹饰到复杂的纹饰;从器皿形式的单一到适应不同用途的多样;从手制到慢轮、快轮;从最初的着眼于实用到后来加进的观赏,都反映着人们对美的不断追求。古代传说中尧舜时代,陶器的应用已极普遍,《周礼?考工记》上就有“有虞氏尚陶”的话。传说中尧的时化已有彩陶,而彩陶多用于祭器。《韩非子?十过》云:“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这种红黑两色相间之彩绘陶器,在河北也有发现。器皿表面花纹非常繁复,辉煌华丽,是石铜器过渡中陶器艺术中独具的异彩。仅以富彩绘中几何花纹来看,就有斜纹、纵纹、横纹、斜长之椭圆形、三角纹、之字纹、条纹及人形花纹等。这一仰韶文化时代陶画流行的图案,无疑是匠人在多方观察实物之后在脑中形成的抽象思维的产物。 对图腾和祖先的崇拜。对图腾主义的信仰和对祖先的崇拜,这是人类达到相对的定居生活以后的产物。因为只有当人类相对的固定于已有限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才能从感性重复多次的观察中,知悉、熟悉这一范围内的某一自然物,从而从中选择一种自然物作为群体的崇拜物,寄托着人们的信仰和崇敬。这种崇拜主要见于具有兼营农猎的混合经济社会或狩猎社会。渔业氏族往往选择特定的鱼类为图腾,狩猎氏族往往选择某种禽兽为图腾,畜牧氏族选择某种家畜,农业氏族选择某种植物及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等,由最初的信仰到抽象的人格化的神化。这种图腾崇拜大有益于民族血缘关系的团结,发展下去就又产生了对祖先的崇拜,因为氏族血缘关系日趋凝聚了,人们才有了可能追溯逝去的祖先。对祖先的崇拜,是人类对自身的崇拜,它标志着人类对自身劳动经验的积累与延传有了较深切的认识,这种认识高于人类对自然界现象和某种生物的神化认识。从崇拜图腾到崇拜祖先,正是人类从仰赖生活资料本身进到崇拜获得生活资料的劳动经验,也就是从仰赖自然物中逐步解脱进到改变自然,这是人类智慧和能量的一大提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