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仙人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仙人洞分类:【传统文化】 位于庐山牯岭西谷悬崖上,因洞口形似佛手,亦称佛手岩。传说:“八仙过海”中的仙人之一吕洞宾隐居庐山此洞修行成仙。今洞中有石雕“纯阳殿”,内立吕洞宾身背宝剑石像。洞深处有“一滴泉”,俗称“仙水”,北宋时便有记载,至今滴水不断。洞外悬崖上巨石凌空突出,峭壁险峻,石上刻有“纵览云飞”,“豁然贯通”八个大字,此即“蟾蜍石”。石缝劲松兀立,俗称“石松”。 位于庐山牯岭街西两公里处锦绣峰侧。因其地岩石参差,状如手指,原名“佛手岩”,洞口有南宋宝钓三年(1255)“佛手岩”石刻。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建为道观,祀吕洞宾,故称仙人洞。洞高深各约10米。原有纯阳殿及吕洞宾像。殿后岩洞深处有“一滴泉”,清冽纯洁。此泉北宋时已有记载,至今千年未涸。泉边岩壁上有“洞天玉液”等题刻。洞外一米即为悬崖。左侧一巨石凌空,名蟾蜍石,上刻“纵览云飞”四字。著名的庐山石松卓立于石隙,是观赏“乱云飞渡”的佳处。洞北有荒径,竹林深杳,名仙路,有崖石突出,为访仙台遗址。台后石上镌有“竹林寺”三字,传说中“有影无形”的“竹林隐寺”即此。徐霞客云:“竹林为匡庐幻境,可望不可即;台前风雨中,时时闻钟梵声,故以此当之。” 古称观音洞,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城的一个游览胜地。洞址距县城2公里多的石灰窑村后坡头。洞长500米,高约10米,宽约20米,可容纳2000―3000人,除主干洞外, 尚有上、下两个支洞。洞内岩溶石笋林立,状若莲花、梯田、飞禽走兽,千姿百态,琳琅满目。 《独山州志》曾载有三脚屯“观音洞”,并记徐骥诗一首:“欣闻洞府拟天台,结伴遨游亦快哉;玉树森林插地立,金莲朵朵自天开。玲珑想是神开斧,变幻岂非人化裁;寻胜留连经坐久,此身误认到蓬莱。”由于“仙人洞”景致奇特,古往今来游人不绝。现在每年春节,青少年男女手执火把、电筒,携带燃竹、焰火,成群结队到“仙人洞”游玩,从年初一到初五,游览人群络绎不绝。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