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仙鹤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仙鹤寺分类:【传统文化】 伊斯兰教寺院。在江苏扬州市汶河路东。相传南宋时圣人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孙普哈丁在扬州传教时所建。明洪武年间 (1368―1398) 重建。以后曾多次修葺。寺院建筑符合伊斯兰教规又结合地方特色。礼拜殿由两部分组成,前部为单檐硬山顶,后部为重檐歇山顶,两顶勾连搭成。大木框架结构,顶柱微曲,颇有古风。殿内外装饰一如伊斯兰教风格。殿内窑台前,宣谕台 (即敏拜尔)上建有八角亭,系藏《古兰经》之处。礼拜殿南侧望月亭为明代所建。寺内遍植花草树木,尤以牡丹、芍药出名。寺门内一株古银杏树,至今仍枝繁叶茂。仙鹤寺与广州怀圣寺、泉州麒麟寺、杭州凤凰寺合称我国沿海地区伊斯兰教四大著名古寺。 宋代伊斯兰教清真寺,即“扬州礼拜寺”。原寺建筑群形似仙鹤,故名。在今江苏扬州市。据《嘉靖惟扬志?杂志》载,传为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孙普哈丁在南宋咸淳年间来扬州传教时所建。寺成后,普哈丁往山东诸地游历,德钓元年(1275)从济宁返扬州时,病故舟中,葬于扬州官河东岸高岗上,即今“回回堂”所在地。另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扬州府祠庙考二》载,系西域僧人补好丁在南宋德钓元年所建,然“补好丁”与“普哈丁”疑为同名之异译。后经明、清数次重修,已非宋代旧貌。今寺殿为木结构,前部为单檐硬山顶,后部为重檐歇山顶,二顶勾连搭成。殿内老厅为苏南厅堂式建筑。为我国沿海伊斯兰教四大名寺之一。 在扬州市。系南宋德钓元年(1275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第十六世后裔普哈丁在扬州经商传教时兴建,因寺的造型如鹤,故名仙鹤寺。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重建,后数次重修。该寺与广州怀圣寺(又名光塔寺)、泉州清净寺(又名麒麟寺)、杭州凤凰寺同为中国沿海四大清真寺。按伊斯兰教的规定建筑,也吸收了中国的建筑特点和风格。寺背西面东,礼拜殿由两部分组成,前部为单檐硬山顶,后部为重檐歇山顶,二顶勾连搭成。殿内宣谕台上有八角亭,系收藏《可兰经》之所。殿南侧为明月亭,又称望月亭,亭前院内有花坛,满栽牡丹、芍药等四时花卉。 位于南门街。因其造型布局状似仙鹤,故名。由阿拉伯人普哈丁于南宋德钓元年(1275)建造。明洪武年间重建,后多次修葺。在宋代,与广州怀圣寺、泉州麒麟寺、杭州凤凰寺并称我国伊斯兰教四大名寺。寺坐西朝东,有礼拜殿、阿訇住房、水房(浴室)、望月亭(明月亭)等建筑。另有偏厅三间,老厅三间。礼拜殿为主体建筑,面阔五楹,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为单檐硬山顶,后作重檐歇山顶。殿内有宣谕台,台上是八角亭,藏《可兰经》。其大小木作雕刻精美,为江苏省现存伊斯兰教寺院建筑的代表。 即扬州“礼拜寺”。原寺建筑群形似仙鹤,故名。中国伊斯兰教古寺之一。在江苏扬州市汶河路东(旧称东关街)。据《嘉靖惟扬志?杂志》载,相传为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孙普哈丁于南宋咸淳(1265―1274)年间来扬州时建。另据《图书集成?职方典》“扬州府祠庙考二”称,建于南宋德钓元年(1275)。经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嘉靖二年(1523)等多次重修。礼拜殿木结构, 前部为单檐硬山顶,后部为重檐歇山顶,二顶勾连搭成。殿内老厅为苏南厅堂式建筑。1957年发现永乐五年(1407)五月十一日盖有 “永乐之宝”玉玺的 “谕米里哈只”告谕一张(长约100厘米,宽7.2厘米),用汉文、波斯文、蒙古文写成,为珍贵文物。 又名扬州礼拜寺,与杭州凤凰寺、广州光塔寺、泉州清静寺并称我国东南沿海四大名寺。据史书资料载:建于宋德钓元年(1275),创建人为西域普哈丁。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由哈三重建,清嘉靖二年(1523)重修。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建筑由照壁(已毁)、大门、礼拜殿、南北厅、望月亭、沐浴室、居室等组成,砖木结构,形成几个封闭院落,内植花木,有宋明两代古柏、银杏树,整体仙鹤形。礼拜殿为大木框架结构,颇有古风。存有抱鼓石(立于大门两侧),以及“普今独白”、“奉天命遵圣言”石刻等文物。建国后,政府拨款整修,被划为扬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