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以佚待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以佚待劳分类:【传统文化】 这一思想首先出自孙子。《孙子兵法?军争篇》指出:“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所谓佚和劳,照孙子的解释是:“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孙子兵法?虚实篇》)意思是凡是先到达战场等待敌人的就安逸,后到达战场奔走应战的就疲劳。善于作战的人,应该以逸(通佚)待劳,以自己精锐严整之师对敌之疲劳虚弱,就可以取得战场上的优势和主动。孙子的这一作战思想给当时和后世带来了深刻影响。战国时期齐国的孙膑在马陵之战中即成功地采用此法,全歼魏军。北魏皇始元年(396)后燕慕容德破北魏拓跋?进攻的邺城之战也是采用此法大败北魏军队。一般地说,处在战略防御地位的一方,在开战之初避敌锋芒,待敌疲惫之时再集中兵力歼灭之,往往比一开始就与敌决战更能打破敌人的进攻。但以佚待劳,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充分准备,积极防御。这一作战原则现在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一种用兵原则。意指以我方之闲逸对付敌方之疲惫。孙子认为,两军相对,逸者胜而劳者败。这就是“劳师必败”一语的出处。善战的指挥员,常以疑兵、佯攻等策略,骚扰对方,目的就是要使对方由疲而怠,士气下降,待时机一到,即可以精锐之师,破敌于颓丧之中,收事半功倍之利。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