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以史为鉴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以史为鉴

分类:【传统文化】

我国古代进步的史学思想,建树者为东汉末年《汉纪》作者荀悦。

荀悦宣称,著《汉纪》就是要“综往昭来”,通过论载西汉一朝,“得失之轨”,让统治者“有鉴乎此”(《汉纪?目录》)。这是最早的鉴戒史观。

唐代魏征监修《隋书》等五代史时,指出:“鉴国之安危,必取于亡国……臣愿当今之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则存亡治乱,可得而知”。(《论时政第三疏》,见《贞观政要》卷8《刑法》)表明他修史要从亡国取鉴、资治的思想。由此开始,修史便与从亡国取鉴、资治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我国史学的一个重要发展。

北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继承和发展了以史为鉴的思想,他说:“臣今所述,止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观者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通鉴》卷69)。宋神宗以这部史著“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故赐名为《资治通鉴》。

以史为鉴的思想,在主观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为他们敲警钟,筹划对策,以期长治久安。但在客观上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历代兴衰演变的基本情形,也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历史上阶级对立和斗争的宝贵资料,这是它的进步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隋朝末年,各地武装割据势力日益壮大,原为隋朝官吏的李渊、李世民父子,也起兵太原,投入了隋末逐鹿之战。在短短的几年间,李渊父子迅速平定了各地豪强,使宇内大定,四海为一,建立起李唐王朝,在这场战争中,李渊、李世民父子亲眼所见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深知平民百姓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同时,他们也目睹了隋朝统治者“穷奢极侈”、“徭役不息”、“穷兵黩武,干戈不戢” 而导致国破家亡这一现实。所以在建国之初,特别注意吸取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引以为戒。李世民常以 “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 《贞观政要》卷1) 来告诫群臣与诸子,“动静心思隋氏,以为鉴” ( 《贞观政要》卷8)。并针对隋末繁重的徭役,采取了 “以农为本”、“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的施政方针,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能够获得一部分土地,并在男耕女织、发展社会生产的基础上,减轻农民的负担。其次,唐太宗还注意选清廉的官吏担任要职,注重听取臣僚的意见。魏征便因屡提不同意见得到重用。魏征死时,李世民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亲制碑文。并对侍臣说: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 朕亡一镜矣!”(《资治通

》卷196) 由于唐初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了隋亡的教训,有针对地采取 一系列措施,使唐朝在建国后不久,便稳定了全国秩序,恢复了社会生产,迎来了奠定唐朝三百年基业的 “贞观之治”。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