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以意逆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以意逆志分类:【传统文化】 孟子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万章上》云:“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认为,理解评论诗歌作品,不能拘泥于诗的个别辞句,断章取义;也不能以辞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正含义,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全篇内容立意来分析推求作者的意图和心志。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作为一条重要的批评原则和方法,是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大贡献,并对后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不过,后世对“以意逆志”中的“意”,究竟是指说诗者之“意”,还是指作者之“意”,在理解上存在分歧。汉代经学家和宋代理学家普遍认为,“意”是说诗者之“意”。如赵歧《孟子注疏》就说“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朱熹在《孟子集注》中也说:“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这种解释取消了评论诗歌作品的客观标准,使批评难免会流于主观臆断和牵强附会。清人与这种解释相反,如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卷一中认为“以意逆志”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而后来,近人王国维则又把“以意逆志”与孟子提出的另一条重要批评原则和方法“知人论世”联系起来加以解释,指出“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此其术,孟子亦言之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玉溪生诗年谱会笺序》)。显然,这种解释是较为合理可取的。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一种理解诗的方法。语出《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就是说,评论诗歌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片言只词断章取义地曲解诗句,也不能用诗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而应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志。后人对“以意逆志”中的“意”,究竟是评诗者之“意”,还是诗作者之“意”,众说不一。汉代经学家和宋代理学家普遍认为“意”是评论诗者之“意”。近人王国维则将“以意逆志”与孟子的“知人论世”结合起来解释:“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其术,孟子亦言之曰:‘诵其诗,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玉溪生年谱会笺序》)他认为“意逆”虽在评诗者,但评诗者在对作品进行解释时,应按“知人论世”的原则,以避免主观武断。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