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以服饰形象表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以服饰形象表意分类:【风俗文化】 Abington’ s cap(英) 阿宾顿的帽子 阿宾顿(1737―1815),是英国女演员,曾受雇于一位帽商,从那里学得鉴赏服装的知识。1755年,阿宾顿在伦敦海马凯特剧院首次登台演出,其后在她的演出生涯中创造了许多重要角色,其中有谢拉丹《造谣学校》中的涕泽尔夫人等。当时的观众不但折服于她出色的演技,她的穿着也常常成为人们竞相模仿的流行服饰。这则成语成为时髦、不断变换的流行款式的代名词。 Ring of Amasis(英) 阿玛西斯的戒指 萨姆斯岛的国王在位时,事事如意,而他的好友埃及国王阿玛西斯却认为,这不是好征兆,凡事不能太过完美。于是他便劝萨姆斯国王故意将一件珍贵之物丢弃,以此避免厄运降临。萨姆斯国王按照阿玛斯国王的办法,将自己的一只价值连城的戒指抛入大海之中。然而,谁知数日之后,当一条鱼送到他面前时,鱼腹中竟然剖出了他那只戒指。埃及国王阿玛西斯闻得此讯十分恐慌,立即断绝了与他的友谊,因为他断定他的朋友一定将要大难临头了。果然,不出所料,萨姆斯国王在一次出访中,被他的反对者钉死在十字架上。故该成语成为“厄运”的代名词。 Sich mit dem Schwest gürten.(德) 把刀挎在腰间 出自《圣经?旧约》中的《出埃及记》第32章第27节。意为作好战斗准备。 Посыпает пеплом свою главу и раздираетсвои одежды(俄) 把灰撒在自己的头上,扯破自己的衣裳 古代西亚、南欧等国有一种习俗,在哀悼亲人或极度悲伤时,人们往往在自己的头上撒灰并扯破自己的衣裳,表示哀伤之极。这种习俗在古希腊、古罗马的诗作中以及在《圣经》中都有反映。革命导师列宁曾在著作中写到:“谁感到自己犯了罪,谁就去悔过吧!但愿他把灰撒在自己的头上,扯碎自己的衣裳,别牵连到旁人。” Brummagem button(英) 伯明翰纽扣 16世纪英国的伯明翰地区制造业发达,是世界最大的金属加工地之一。17世纪时常发现该地区制造的四便士假银币,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1856―1950)在剧作《明智妇女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指南》(1928年)中写道:“许多人……都不喜欢伯明翰,他们只知道它是个藏污纳垢的城市,大部分假钱币(伯明翰纽扣)都是从那里来的。”后来此语被用来指假钱币。 Ворона в п авлиных пееръях(俄) 插着孔雀毛的乌鸦 此语源自著名寓言作家伊凡?安德烈耶维奇?克雷洛夫(1768―1844)的寓言《乌鸦》: 一只乌鸦在尾巴上插了些孔雀羽毛便跑到孔雀堆里自我陶醉起来,以为别人都会赞美它。谁料孔雀见此异类,群起而啄之。当乌鸦夺路逃出时,不仅孔雀毛没有了,连自己身上的毛也所存无几。此时其他乌鸦见到它的怪模样以为是怪物到来,也一窝蜂地扑上来乱啄,拔掉了它身上仅剩的几根毛。作者在文中说:“不必去攀龙附凤”,“除非你想尝尝孤立的滋味”。此成语与汉语中的“东施效颦”意近,用来讽喻不能认清自我,盲目地用虚荣的方式急功近利的人和事。 come hat in hand(英) 持帽而来 出自英国民间风俗。意为乞求别人施舍,比喻有求于人。 the naked truth(英) 赤裸裸的真实 此语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据说,一天“真实”和“虚假”同往一条小溪洗澡。“虚假”洗过澡后先走上岸来,把“真实”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过了一会儿,“真实”也走上岸来,他见自己的衣服已经被“虚假”穿走,只有“虚假”的衣服还留在岸上。“真实”不愿穿“虚假”的衣服,就赤裸裸一丝不挂地走开了。从此,人们总觉得“真实”的外表不太雅观,不愿去直面对待。 El que tiene capa,escapa(西班牙) 穿斗篷者未遭难 典出自西班牙女作家费尔南?卡瓦列罗(1796―1877)的《安达卢西亚民间故事和诗歌》(1859年)。西班牙加的斯地区的圣塔马利亚港城内曾经有一座新造的大桥,因桥上行人过多而坍塌。在此之前,军队司令曾明令禁止穿斗篷者过大桥,以防止在混乱的人群中发生偷窃行为。因此,塌桥时掉落河间的人中没有一个是穿斗篷的。此语比喻已经采取适当防卫措施,或受到别人保护的人,后来又表示摆脱争斗或避免祸患,同汉语成语“有备无患”意近。 Cromwell in pellicoat (英) 穿裙子的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1599―1658)被英国人视为革命家的典型。此语意指女性的革命家。 take silk(英) 穿上绸袍 源自英国一位皇家律师之举。意为某人得到晋升,攀上高层阶级,青云直上。 穿着入时地行走(俄) 原指古代俄罗斯一种男式长外衣的高衣领。这种高衣领上面绣有金银线的花饰,并镶嵌名贵的宝石,常缝在贵族们穿着的华贵长襟外衣的托领上面,是当时贵族们用以显示骄矜、高贵派头的标志之一。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高视阔步、目空无人的行走姿态。 born in the purple(英) 出身紫色 源自希腊、罗马历史。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紫色染料是以地中海的一种贝的内脏为原料制成的,每个贝的紫色含量极少,据说每400个贝才可得到0.007克的染料粉末,故紫色剂在当时为相当名贵的染料,只有极少数的王公贵族能够穿紫色的长袍。因此,紫色就成为尊严、豪华和权势的象征。“出身紫色”意为出身于王室或豪门,血统高贵。打扮得像基督徒的样子 根据基督教的教规,信徒去教堂参加弥撒做礼拜之前,必须先梳洗干净,穿上好衣服,打扮得整洁而体面,这样才算“像个基督徒的样子”。故此语在西方就成了“搞得冠冕堂皇一点”或“弄得体面点”的戏谑说法。 ETEKLER ZL ALMAK (土耳其) 大袍下摆的铃铛响了 典出于土耳其民间故事: 有一位叫谢赫的人心地善良,从来不伤害任何生灵。他在鞋尖和大袍下摆系了很多小铃铛,以防不小心踩死小动物。后来由于他的这种穿戴无意中帮助人们擒获了盗匪,百姓高兴地把他抬起抛向空中,他衣服上铃铛伴随人们的欢声笑语响成一片。此语表示“手舞足蹈”、“乐不可支”、“欢欣鼓舞”等意。 带剑的人 伊斯兰教的鼻祖穆罕默德在麦地那一些部落的支持下,一方面传教,一方面组织武装。在建立和巩固政教合一政权的过程中,不断与麦地那犹太教徒和麦加古莱什贵族进行战争。因此穆罕默德有“带剑的人”之称。 have a green bonnet(英) 戴绿帽子 按照17世纪的法国习俗,破产的人必须戴绿色的帽子,以此警示与他有财务往来的人。此语用来比喻生意失败,与汉语中“戴绿帽子” 比喻配偶的一方有外遇不同。不同语言间同词异义的现象是各国风俗民情差异的显现。 bear the palm,carry off the palm,或take the palm(英) 戴上棕榈叶 出自古罗马格斗比赛用语。在格斗中获胜的奴隶被奖赏“戴上棕榈叶”。此语表示受到奖赏,获得无上的荣誉,或出人头地。 Scheuklappen tragen(oder haben)(德) 戴着眼罩 在西方,人们为防止马在行进间受惊,给马戴上眼罩。此语转义为某人闭目塞听,不了解事实情况。 wearing the cap and bells(英) 戴着系铃帽 在古代英国,职业小丑都戴着系着铃铛的帽子,为贵族表演。此语表示“笑柄”、“笑料”、“嘲弄的对象”、“自嘲”等意。 Tonto(bobo) de capirote(西班牙) 戴博士帽的傻子 此语用于讽喻徒有聪明外表的蠢人。 Trattare uno coi guanti(gialli)(意) 戴黄手套接待人 在古代西方,有教养的人常戴黄手套,他们举止文雅,待人彬彬有礼。此语意指对人招待周到。 Einem span.Stiefel anziehen (德) 给某人穿上西班牙靴子 在中世纪,法官用来迫使犯人招供的一种夹腿的刑具被称为“西班牙靴子”。此语表示采用强制手段,限制某人自由的意思。 Cap-and-Gown Affair(英) 方帽和长袍式会议 按照英国大学古老的习俗,只有学识渊博的学者才配穿戴黑色小方帽和长袍。此语意为按大学隆重仪式进行的会议等。 福图娜的钱袋 典出自罗马神话。福图娜是命运女神,也是繁荣富庶和幸运的保护神。传说她有一个神奇的钱袋,类似中国传说中的聚宝盆,想要多少钱,钱袋就会吐出多少钱来,取之不尽。在西方,此语常比喻巨大的财富或某种发财致富的法宝。 Sir Gawayne and the Grene Knight.(英) 高方爵士和绿衣骑士 源自14世纪的一首英语头韵诗,作者佚名。诗中主人公高文爵士在比武中获胜,并抵制了一位贵妇的引诱,只接受了她赠予的一条据说能使他刀枪不入的腰带,但他后来还是受了伤。后人以此喻指具有人所固有弱点的形象。 The buskin and the sack (英) 高底靴和轻便靴 古希腊悲剧演员常穿高底靴,而喜剧演员则穿轻便靴。故此语便成了悲剧和喜剧的代名词,现指“悲剧和喜剧”。 Житъ на болъшую(ширкую)ногу(俄) 过着大脚生活 源自欧洲哥特时代 (13―15世纪) 的一种奇特的服饰风尚。14―15世纪的法国流行一种与哥特式建筑的尖塔形造型相呼应的尖头男鞋。这种鞋的雏形早在13世纪就出现了,后来,鞋尖向长发展,14世纪末时达到高峰,最长可达1米左右,而且鞋尖的长短以人们身份的高低而定,王族可长到脚长的2.5倍,高级贵族可长到脚长的2倍,骑士则为1.5倍,有钱的商人为1倍,庶民只能长到脚长的一半。鞋很窄而紧紧包着脚。材质为柔软的皮革,鞋尖部分用鲸须和其他填充物支撑。因鞋过长,妨碍行走,所以,当时流行把鞋尖向上弯曲,用金属链把鞋尖拴到膝下或脚踝处。因此在当时,长鞋尖塑造的大脚形象成为高贵、富裕的象征,“脚”越大就意味着越有钱,越有名望。久而久之,便有了“过着大脚生活”这个成语,用来表示生活豪华阔绰,有钱有派头。 poet laureate(英) 桂冠诗人 意为享有声誉的著名诗人。 黑帽子 出自美国俚语。在一些经典的美国西部影片中,坏人常戴黑帽子,好人则戴白帽子。此语表达的是“歹徒”、“坏蛋”等意。 Red beard (英) 红胡子 此语为柏文里海盗巴尔巴罗萨 (?―1546)的绰号,后成为擅长海战,声名显赫的海盗的代称。 bad hat (英) 坏帽子 传说有个心地险恶的人为避免人们看出他的内心活动,把帽子压得很低。此语成为“坏蛋”、“讨厌鬼”、“没出息的家伙”的代名词。皇帝的新装 出自丹麦作家安徒生的同名童话: 两个骗子听说皇帝酷爱穿漂亮的衣服,就到皇帝那里自称是世上最高明的裁缝,能织出最美丽的布,但织出的布那些蠢人或不称职的人是看不见的。皇帝听后很高兴,用重金请骗子为自己织布做新衣服。于是两个骗子就假装在空无一物的织机上忙碌起来。“新衣”做好后,皇帝让骗子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脱得精光,穿上那套并不存在的新衣,在大臣的簇拥下,裸体走在街上,举行游行大典,竟然博得臣民们的赞誉和喝彩。因为谁都不愿承认自己是不称职的蠢人。后人们常用此语比喻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或自欺欺人的行为。 La couronne d’ epines(法) Терновый венец(俄) 荆棘编的冠冕 源自《圣经》 中关于耶稣殉难的传说。《新约?马太福音》第27章记述,耶稣被捕后被人用乌荆子的枝条编成的荆棘头箍扣在头上,额头被刺破,血流满面。人们用这种方法戏弄了他一番后,就把他带到荒郊钉死在十字架上。此语被人们常用作苦难象征。苏联作家高尔基(1868―1936)在其著名长篇小说《母亲》第一部第27章中写道: “我们的目标遥远,我们的苦难(即荆棘编的冠冕)却在眼前。” 1896年7月10日,W?J?布莱恩在全美民主大会上发表演讲,曾说:“你们不该把荆棘的冠冕压住劳工的眉毛,你们不该把人类钉死在黄金的十字架上。” black hat (英) Blue beard (英) 蓝胡子 出自法国古典主义作家夏尔?佩罗(1628―1703)编的神话故事集《鹅妈妈的故事》(1697)中的一篇同名故事。“蓝胡子”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拉鸟尔。他先后娶的六个妻子都被他秘密杀害了。后来他又娶了一位贵夫人的女儿,法蒂玛。婚后,蓝胡子对新婚妻子说,为了做一笔大生意,他要外出些日子,并把家中所有的钥匙都交给她,并说只有一个小房间切不可打开。妻子由好奇心驱使打开了小房间的门,只见屋里地板上血迹斑斑,几具被捆绑着的女尸横陈在地。当晚,蓝胡子回来。法蒂玛交还钥匙时,蓝胡子马上明白了一切。蓝胡子一定要她去死。法蒂玛离开,叫来两个哥哥,刺死了蓝胡子。此语比喻凶残的丈夫。后作为罪犯的代名词。与汉语中的“红胡子”意近。 cordon-bleu(法) 蓝色绶带 法国国王亨利三世 (1551―1589) 于1578年12月31日组建圣神骑士团,其中共有100名法国最优秀的骑士,国王自任团长,王子和亲王们都是成员。饰有骑士团十字徽章的“蓝色绶带”是圣神骑士团的标志,它的佩带方式是从左肩搭到右胯。后来,此语就用来指某些行业中出类拔萃的人物。现专指出色的、第一流的女厨师。 Blue stocking (英) Bas-bleu. (法) 蓝袜子 18世纪中叶,英国伦敦上流社会妇女喜欢“风尚沙龙”,经常在自己的客厅里举行文学、艺术或政治问题的社交集会。英国女作家莎白?蒙德古伯爵夫人组织了一个讨论文艺和学术问题的社团,成为当时伦敦社交活动的中心。在“蒙德古之家”的常客中,有学者、演员、剧作家、诗人等,著名学者B?斯德林弗特也是成员之一,而且是主导人物,这位老学者不屑于世俗风尚,在着装上不修边幅,常穿黑色的便衣和蓝色的长统毛绒袜,不穿礼服。每当他因故不能出席集会时,大家就幽默地说:“我们没有这位‘蓝袜子’就无法生活。”后来人们戏称这个学术团体为“蓝袜社”。在法国,一般的市民把醉心于书卷和文艺而对家务、子女漠不关心的妇女称为“蓝袜子”。其含意是指缺乏女性特点而沉醉于书卷的女书呆子,含有嘲讽和轻蔑的意味。 关于这条成语的解释还有另一种类似的说法。 在18世纪中叶英国上层贵妇的一个文学聚会中,一位叫淮齐夫人的贵妇邀请学问渊博的B?斯德林弗特参加她主办的晚会。这位文人因为没有出席晚会的合适礼服而谢绝她的邀请,淮齐夫人告诉他可以穿普通的便服和毛绒蓝袜赴会。斯德林弗特果然遵嘱参加了晚会。后来人们把这些贵族妇女谑称为“蓝袜子”,此语遂成为常用语,用来嘲讽附庸风雅的女子。 True lover knots (英) 恋人之结 据说此语源自古希腊神话中的海格立斯(又译赫茨克勒斯) 之结。据古希腊神话中载,风神赫耳墨斯行动如飞,所以兼任王国的传书使,他持太阳神阿波罗赠送的魔杖,奔波于众神之间。这根魔杖上对称地绕有两蛇,海格立斯之结就指这种复杂缠绕的图案。新娘把这种饰结用于羊毛佩带之上,此结只有新郎能解,在解结时,新郎祈求神后赫拉保佑,希望婚姻能美满幸福。此语现象征永不分离的爱情、婚姻和不离不弃的情感。英国剧作家、诗人盖依(1658―1732)在其诗歌《牧歌?咒语》中引用道:“恋人之结,我打了又打,只愿结有多牢,爱有多深。” Einen Schwedenkopf Tragen (德) 留着瑞典人的发型 18世纪欧洲范围内流行罗可可风格的服饰外观,男人以戴假发为时尚,除了体现威严气派的披肩假发,还有各式各样的短式假发。18世纪下叶,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破除传统,不戴假发,梳自然的短发。这种举动被当时很多人认为是进步的行为,这种自然大方的短发型遂成为流行。所以,在当时那些不戴假发、显露短发的发型都被称为“瑞典头”。据德国作家、现代德国文学的奠基人歌德(1749―1832)给好友梅尔克的信中记载,当时,魏玛公国的公爵也留着瑞典人的发型。从此,此语成为短发发型的代名词。 Eine Wespentaille besitzen (德) 马蜂身段 . 早在古代欧洲,纤细的腰肢就是妇女所追求的理想身段。文艺复兴盛期的女子服装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广泛流行的撑箍裙,它由西班牙首先传至英国,从此名声大振,一直延续了近4个世纪。这种裙装把女性的腹臀部塑造得夸张地丰满,显得腰肢纤细。尽管这样,女性仍然认为腰肢还没有纤细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因此,还用布质、皮质,甚至是铁制的紧身胸衣拼命地束腰。美国服装心理学家赫洛克在她的《服装心理学》中写道:“希腊、罗马的妇女用麻布、羊毛或皮革做成紧身衣……在英国伊丽莎白皇后及法国麦迪奇时代,紧身衣成为一种最残酷的服装。那时,紧身衣用铁丝及木条做成,紧贴皮肉,往往擦伤皮肤,造成令人不能相信的痛苦。不管她们的身材及体重,只要她们想进出宫殿的话,每位妇女必须保持13英寸(33cm)的腰围……昏晕、心脏病及早死只是少数紧腰的结果而已”。女性的体型在极端的束腰行为下,身体的上部看上去几乎同下部脱离,形似马蜂。后此语便成了细腰女人的代名词。曼布里诺的头盔 事出于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曼布里诺头盔”,原为骑士小说《奥兰陀的恋爱》一书中,摩尔王曼布里诺的具有魔力的头盔。堂?吉诃德幻想得到此盔。在堂?吉诃德的游历中,一天遇雨,迎面走来一个理发师,他把铜盆扣在头上挡雨。堂?吉诃德见后认定那闪亮的铜盆即是自己日思夜想的曼布里诺头盔,于是跃马挺枪冲上前去,并大喊:“奴才,动手自卫! 要不就把我分内的东西双手奉献出来! ”理发师大惊失色,扔下铜盆,落荒而逃。堂?吉诃德终于如愿以偿,把铜盆戴在头上。后以此语讽喻错误的信仰或不合实际的追求。 Tener muchas infulas (西) 满身绦带 古代西方,祭司和国王头戴一种名为“因富拉”的绦带作为权力的象征。这种绦带通常为白色和紫色,挽成花环状,戴在头上如同发箍。另外,寺庙祭坛以及献祭用的牺牲品也饰以这种绦带,并以绦带的数量和花样区别其重要性。因此,最初有成语“饰满绦带的祭品”,后转义比喻人心高傲,自负,同汉语“趾高气扬”,“神气活现”等意近。 Pivpiolos and pelucones (英) 毛头少年和戴假发者 19世纪20年代,智利独立后活跃于政界的两大派: “毛头少年”为自由派; “戴假发者”为保守派。但到90年代,这两派都代表富有的既得利益集团。进入20世纪后两大派影响逐渐消失,但人们仍运用此语分别喻指自由派和保守派。 Feather in one’s cap(英) 帽子上的羽毛 英王爱德华三世有个儿子,人称黑王子。他英勇善战,16岁时就参加了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在一次敌强我弱的重大战役中,以少胜多,并得到战利品――一顶插有三根鸵鸟毛的头盔。后来知道这个头盔原来是敌军阵亡的波希米亚王的顶戴。后来英王便用这样的头盔赐给英勇善战的军士或贵族以示嘉奖。此语意为奖赏和荣誉。 Не дают спать лавры милътиада(俄) 米太亚德的桂冠使我不能入睡 这是古雅典政治家和统帅地米斯托克利的名言。米太亚德(约公元前550―前489)是古雅典的统帅之一,曾指挥雅典军大败波斯侵略军,建立了赫赫战功。这时地米斯托克利还是一个年轻的普通军人,他目睹米太亚德成为一个著名的英雄,十分羡慕。他说:“米太亚德的桂冠使我不能入睡。”后来他率领希腊海军与波斯交战,获得全胜,建立战功。此语比喻不甘落后,奋起直追,要同别人并驾齐驱。后多用于讽刺虚荣心很强,嫉妒别人成就的人。并且常常用于反意,形容那些在干坏事方面不甘落后的人。 面具 典出自《伊索寓言?狐狸与面具》。狐狸走进制作道具的店铺,把成品一件件细看,后来看见一副供悲剧演员用的面具,便拿起来对它说:“多么好的脑壳,可惜没有脑子”。此语多用来讽喻身躯高大而心灵愚蠢的人,寓意外表只是内在价值的蹩脚替代物。 莫诺马赫皇冠是多么沉重 源于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体悲剧《波里斯?戈都诺夫》。该剧描写冒名为皇子的人德米特利和沙皇波里斯之间的斗争。后沙皇得不到人民拥护,在疑惧忧忿中死去。沙皇波里斯曾感叹: “我不表露惊恐但也不能高枕无忧,啊,皇冠,你是多么沉重! ”这句话后来成为习惯用语,表示沉重得难以承担的责任、常借喻承担责任,挑重担子是很不易的事。 Einen (guten tǜ chtigen) Stiefel vertragen(knnen)(德) 能喝一大靴子酒 传说一位牧师应邀参加德国萨克森地区选帝仪式后奥古斯特(1670―1733)举行的盛宴。牧师酒量很大,当在场的人都喝得大醉时,他脱下靴子,让人灌满酒后,一口气将靴子里的酒喝尽。用靴子喝酒的举止虽然奇特,但人们对此并不陌生,因为早在10世纪的德国便出现一种皮制的酒壶,其形状酷似靴子。由此,这则成语便引申出某人酒量很大的意思。 You wear Hector’s cloak. (英) 你穿赫克托耳的斗篷 英国诺森伯兰伯爵托马斯?珀西于1568年被对手击败,躲藏在一个名叫赫克托耳?格雷厄姆的人家中。不料此人为了几个赏钱却出卖了他。然而最终此人也无好下场,流落街头当乞丐,倒毙于道旁。因以,该成语表示“害人反害己”。 You cap is all on one side. (英) 你的帽子全歪到一边去了。 许多人在碰到难题时,常常会搔搔自己的头皮,把头上的帽子推得歪到一边去。故该成语比喻“伤脑筋”、“费神”。 Pompadowr (法) 蓬巴杜夫人式 指法国国王路易十五(1710―1774)的情妇蓬巴杜侯爵夫人的发型和服饰。蓬巴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1721―1764),生于巴黎金融投机商的家庭,曾担任法国最大的沙龙(即宫廷中)的女主人。她担任国王私人秘书后,曾保护过画师、雕塑家、工匠与百科全书派的作家,促成法奥结盟,被伏尔泰赞为“灵魂正直,心地公平,如此名姬,实为旷世罕见”。蓬巴杜夫人是个有教养并有很高审美情趣的女性,她的服饰在设计和制作上都精良优雅、独具匠心,她影响了18世纪中叶的服装风格。就连穿戴服饰如何适应不同场合这一类服装礼仪行为,也深深地影响了整个法国。以致她曾梳过的发式和穿过的印花平纹绸以及她亲自设计的一种宫内服装,甚至她喜欢的扇子花色、化妆品和丝带等,都被人们以她的名字来命名。她发式的特点是把额上及鬓边头发上齐向上梳卷,露出额头。她率先穿着的宽低领口在女服款式中经久不衰。这种发型与服饰为宫廷妇女群起仿效。直到20世纪初,蓬巴杜夫人的发型仍颇为流行。 birthday suit (英) 生日的服装 婴儿呱呱坠地降临到人世时,是赤身裸体,一丝不挂的。故此语比喻赤身露体、一丝不挂。 St.Martin’s beads,jewellery,lace,sings. (英) 圣?马丁的珠宝、项圈和戒指 古老的圣?马丁教堂传说由于一场大火变成了废墟,于是许多小贩便在此处设摊出售各种装饰品,美其名曰为圣?马丁的珠宝、项圈和戒指。后来此语用于表示“廉价的赝品”。 是个硬衬高领 源出17世纪上半叶法国国王路易十三时代。所谓硬衬高领,是指为使它竖立不倒衬以硬纸或铁丝支撑的领子。这种硬衬高领在路易十三的父亲亨利四世在位时极为流行,是一种时髦,而到了路易十三时代,则成了过时的象征。到了路易十四 (1638―1715) 时代,人们都用“硬衬高领的时代”这句话来表示“早先”、“古时候”的意思。以后,除了过时这一含义,人们又给“硬衬高领”这一成语增加了不自然的、做作的、故意卖弄的等含义。 gird up one’s lains (英) 束紧腰带 犹太人平时喜欢穿着宽松的服装。一旦准备工作时,就把腰带束紧,打起精神干活。此成语表示准备行动。 rest on one’s lawrels (英) 躺在桂冠上 源出希腊神话。太阳神阿波罗热烈地追求露水之神达佛涅,无奈太阳追露水是永远也不可能成功的事,后来达佛涅变成一株月桂树。阿波罗非常伤感,无限深情地表示:“愿你的枝叶四季常青,装饰我的头,装饰我的琴,让你成为最高荣誉的象征。”他小心地将这株月桂树移植到自己神庙的旁边,朝夕相处,再取其枝叶编成花冠戴在头上,以表示对达佛涅的倾慕和怀念。后来,欧洲人以“桂冠”作为光荣的称号。“赢得桂冠”即为获得荣誉,赢得声望。“躺在桂冠上”意为心满意足,吃老本,坐享清福。 Человек в футляре(俄) 套中人 典出于俄国作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于1898年创作的同名短篇小说。通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后来此语成了害怕新事物、害怕变革、墨守成规、谨小慎微的同义语,与汉语“蜗居蛰伏”、“故步自封”意近。 Тришкин кафтан(俄) 特里什卡的长袍 源出俄国寓言作家伊凡?安德列耶维奇?克雷洛夫(1769―1844)写于1816年的同名寓言。一个叫特里什卡的人,他长袍的肘部破了,苦于没有合适的布料,于是他灵机一动,剪下四分之一的袖子,补在上面,但又觉得袖子太短了,接着又裁去下摆和后襟,接长袖子。最后当他得意地穿上长袍时,人们无不瞠目窃笑。所谓长袍实际上比坎肩还短。作者以此讽喻做事不考虑全局,与汉语成语“拆东墙补西墙”、“挖肉补疮”、“捉襟见肘”等意近。 通体漂亮的太太 在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中,有一位爱散布流言蜚语、搬弄是非的女人,她是周旋于沙皇官吏和贵族之间的交际花,名叫安娜?格里戈利也夫娜。在苏俄的文学作品中此语常喻指长舌妇和喜欢搬弄是非、爱扯闲话的女人。 sans-culatte(法) 无套裤汉 此语还译为“长裤汉”,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用语。原指衣着褴褛、装备低劣的革命志愿兵,为贵族对平民的讥称。后在革命派实行专政时期,公务人员与有志之士都自称“无套裤公民”。当时 “套裤”被认为是上层阶级的标志服装,是一种长及膝的半截裤,而典型的“无套裤汉”的标志服饰是无檐的红色自由帽、卡尔马尼奥尔服、长裤与木鞋,长裤的款式源自17世纪的一位意大利喜剧演员在舞台上穿的一种不扎裤脚的细筒裤,起初裤长只到深靴位置,后长到浅口皮鞋的位置。随着以罗伯斯庇尔(1758―1794)为灵魂人物的“雅各宾派”的结束(1794年),“无套裤汉”失势。但后来此成语成为“革命者”、“爱国者”、“共和主义者”的同义词。 武装到牙齿 从前,南美沿海地区,特别是北海岸地区海盗横行。海盗经常挂着别国旗帜袭击来往的商船,掠夺沿海地区的村庄。这些海盗凶残异常,除了两手持武器外,嘴上还咬着一把刀。即由此产生这则成语,用以形容全副武装的人或武装到极限的军队。 lining of the pocket (英) 衣袋的衬里 据说,有个宫廷裁缝为了拍博?布鲁梅尔的马屁,送给他一件衣服作为礼物,那件衣服的衬里全是用钱缝制的。布鲁梅尔写了封信给裁缝,说他很喜欢这件衣服,更喜欢这衣服的衬里。此成语意为“金钱”。 seamy side (英) 有线缝的一面 原指绒布、毛圈地毯、挂毯、织锦绒绣等织物有线头缝口的一面,或是衣服里面有缝口的一面,后因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在悲剧《奥赛罗》第4幕第2场中使用了此语而广为流传。用以转喻事物阴暗、丑恶的一面。英国戏剧家萧伯纳(1856―1950) 在他的 《人和超人》(1903年)第2幕中引用道:“……他总是用机警的眼光注视他们,而且带着讥诮的态度,好像一个深知世故、洞悉人生‘有线缝的一面’的人一样。” Jener muchas cama ndulas (西班牙) 有许多卡曼杜拉念珠 卡曼杜拉念珠由一个名叫米格尔?德?卡曼杜拉的神甫首先做成,共有33颗珠粒,以纪念耶稣基督在人间的33年生涯。后人取其手持念珠,假装虔诚的形象,讽喻虚伪、狡诈的行为。 Пьян как сап ожник(俄) 醉得像皮鞋匠 17世纪,俄国便有了第一批手工业工厂,然而其生产工具简陋,工人劳作辛苦。这些手工业工人多来自农奴和农民,他们生活贫困,心情苦闷,常借酒消愁,麻木度日。尤其以皮鞋匠为最被人瞧不起的低贱行当,所以此成语比喻酗酒狂饮之态,表示嗜酒如命、烂醉如泥等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