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伊斯兰教圣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伊斯兰教圣墓分类:【传统文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灵山南麓。亦称三贤、四贤墓。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古墓之一。据明末何乔远《闽书》记载,唐武德间(618―626)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遣门徒大贤四人来中国传教,一贤到广州,二贤到扬州;三贤沙竭储和四贤我高士来泉州传教,卒葬于此。圣墓头北脚南,脸朝向西方圣地麦加。墓地正中有石亭,亭中并列两墓,用花岗石构成长方形伊斯兰式墓盖。墓后环回廊。廊内立历代碑刻五方,正中一方为古阿拉伯文碑刻,立于元至治三年(1323),记述三贤、四贤事略和重修圣墓情况。右侧有一方“郑和行香碑”,为明永乐十五年(1417)郑和第5次下西洋路经泉州港,到这里行香祷告时所立。墓侧有风动石,为一天然巨石,可坐百余人,风吹、手推皆可晃动,景名为“玉球风动”,上有明知府周道光“碧玉?”题刻。 泉州城区东门外有一灵山,伊斯兰教圣墓即在此山之南麓。1988年1月,这一世界现存最古、最完好的伊斯兰圣迹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明代何乔远所撰《闽书》的记载,唐高祖武德年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派其门徒4人来华传教,中有三贤沙谒储、四贤我高士传教泉州,卒葬灵山,人称灵山圣墓。 圣墓作须弥座式,以花岗岩石精雕而成,是极具阿拉伯民族风格的石盖墓。墓后有一半圆形的石筑回廊,廊上石碑林立,最值得一提的是立于正中的一方青石古阿拉伯文碑刻。该碑立于元朝至治三年(1323年),碑文记述了三贤、四贤这两位墓主人于“法厄福尔”(阿拉伯语意为“天子”)时代来中国传教的事略以及这里的穆斯林集体重修此墓的虔诚心愿。 回廊中其他的中文碑记,最有价值的是“郑和行香碑”,记载着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路过泉州时来此行香祝祷,“望灵圣庇佑”的史实,此碑可以为国内外研究中外交通史及郑和事迹,提供实物资料。 圣墓附近还有一些宋、元、明各个朝代的伊斯兰教徒石棺墓。这些古色苍苍的石棺,苔痕斑斓,安详静谧地置于翠柏苍松之间。对着这些埋在泉州的古阿拉伯侨民或其后裔的墓葬,总让人怀想中国人民与阿拉伯人民长达千年的深厚情谊。 圣墓前方有块平展的大盘石,可坐百余人,上面兀然立着一块似方而圆的天然岩石,此石颇具机趣,或是以人手摇撼,或是阵风吹来,它便翕然摆动,经历无数次的台风和地震,却仍能昂然如故。明朝泉州知府周道光游此山时,以此石有趣,为之名为“碧玉球”,并特此三字刻于石上。也有人刻了“天然机妙”四字,对此石表示激赏。明朝嘉靖丁酉年(1537年)举人朱梧于此更是激赏倍至,还特地赋了一诗――《咏“碧玉球”》,对此石作了一番细腻的描述: 湖边球石碧琅???靥饷?底咸场</p> 涌月寒开云母殿,流星秋泻赤瑛盘。 动时锦水将轮转,圆外巴山作镜看。 几度鹤笙天外过,仙姝闲驻弄珊珊。 想那天上仙女都禁不住来戏弄此石,足见它是真有引人入胜之处,故而,“玉球风动”亦成了泉州一胜景。阿拉伯友人甚至将其与伊朗的伊斯法罕晃塔相媲美,对它赞叹不已。 明代圣墓前面,右边原有小阁(礼拜所),左边原有疏轩,今俱了无痕迹,然而山形依旧,圣墓永存。站在灵山之巅,可“远眺灵源、宝盖诸山,隐约横亘;蚶江、法石诸水,周遭环抱。”泉州的山光水色,差不多一览无余了。 古墓文物。亦称三贤、四贤墓。在福建省泉州市东门外圣墓村灵山。据《闽书》载,唐武德年间(618―626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派遣门徒大贤4人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去世后葬于此山。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石雕刻,面积2平方米,墓上有石亭掩护,墓后依山砌半圆形石岸,高3米。又依岸建石口廊半周,廊内有石碑五方。正中之碑立于元代至治三年(1323年),上刻阿拉伯文字。右侧一方为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回族)下西洋路经泉州时所立。圣墓是泉州海外交通与伊斯兰教传播的重要文物史料。近旁风景幽雅,有天然巨石一块,风吹似动,石上刻勒有“碧玉球”三个大字。“玉球风动”是泉州胜景之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