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伊斯兰教式的陵墓文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伊斯兰教式的陵墓文化

分类:【传统文化】

维吾尔族建筑文化中的第三类建筑是陵墓建筑。严格地说,维吾尔族的陵墓建筑和其宗教建筑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供人朝拜的 “圣徒之墓”

在维吾尔族皈依伊斯兰教以后,维吾尔族伊斯兰教的“圣徒之墓”(又称“麻扎”)逐渐成了人们朝拜和祈祷的地方。从此,穆斯林的墓地不再单纯的是埋葬死者的地方,而成了伊斯兰教信徒们的又一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于是最初意指“晋谒之处”的“麻扎”一词成了穆斯林陵墓的代名词,麻扎朝拜也盛行起来。由于陵墓建筑区变成了人们的朝拜祈祷场所,因而专事朝拜祈祷的清真寺也就和陵墓发生了一体化的联系。结果许多圣徒的陵墓配置了清真寺,而还有一些清真寺实际上是陵墓――因为其中葬有圣徒。从现存的维吾尔族陵墓建筑来看,伊斯兰教传入前的建筑非常少见,而传入后的建筑主要就是麻扎。可以想见,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陵墓建筑的影响是十分大的,人们在建筑陵墓时,对其宗教功用的考虑决不亚于对其原初功用的考虑。(图四)

图四 新疆吐鲁番坟墓:圆形拱顶,尖形券门,在建筑文化观念上与清真寺宗教建筑文化具有内在同构性

“陵墓”本身是指规格较高的坟墓,而这种规格较高的坟墓在伊斯兰教中往往就是麻扎。麻扎也叫“拱北”,它一般是伊斯兰教著名教长或领袖的葬地,也是安葬他们的家族成员及信徒的地方。一个麻扎实际上是某一宗派或集团的公共墓地。在维吾尔族麻扎的墓祠之内,常将家属人员陆续葬入,有的集中祠内,有的增加小房间,有的则在地下穴内分葬。维吾尔族的墓祠多为圆拱顶,常以砖、土坯及琉璃砖等砌成;有的则为平顶,其周围安有小木棂窗。陵墓多向正南。陵墓周围随葬的小墓多以土坯及泥土造制,高不过二三尺。墓祠下方为正方形平面,四隅各砌一座邦克楼。墓祠正中圆顶多用绿琉璃瓦。墓祠墙壁上常用琉璃,施有各种花纹,有些墓祠圆拱顶内部粉刷白灰白漆,有些布满以红色为主花纹粗壮的彩画。可以看出墓祠受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影响较深。维吾尔族陵墓或麻扎按其造制规模及档次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为大型麻扎。此种多建有堂皇的墓体及豪华的拱顶,附属建筑有礼拜寺、教经堂及淋浴室等,整体构成一个宫殿式或庭院式建筑群。第二种为中型麻扎。一般均有土木结构拱顶,附有礼拜寺或哈尼卡(伊禅派教徒祈祷场所),建制较简单,这种多分布在边远地区。但有的影响较大,如南疆英吉沙奥达麻扎、洛甫阿斯木麻扎等,每年朝拜者可多达三四万人。第三种为小型麻扎。此种一般为十分简陋的土坯圆拱顶,或无拱顶而以土堆代之,周围插有许多长木杆,其上挂有不少布条、马尾、三角旗及羊角等物,无礼拜寺或哈尼卡,此种麻扎约占95%。麻扎在南疆不论大小均有人去朝拜。麻扎在新疆维吾尔族居住区非常多见,其中仅和田地区就有两千余座,其规模大小有别。在这众多的麻扎之中,喀什玉素甫麻扎、霍城吐虎鲁克麻扎及喀什阿帕克和加麻扎等最为著名。这里简要介绍一下阿帕克和加麻扎。

阿帕克和加麻扎,民间又称香妃墓(据近年考证认为是讹传),始建于明清之际。在这里葬着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加及其亲属。该麻扎外形壮观华丽,内部构制精巧。其最主要建筑是墓祠,墓祠占地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含圆形拱顶,高约60多米。祠堂内共有大小陵墓六十八座。墓祠平面阔七间深五间,四隅各有邦克楼一座。墓祠大圆顶及邦克楼之大在南疆居首。其圆拱顶结构与一般的不同,它不是在四方的墙上直接起圆拱顶,而是先在祠的四面起半圆形拱券,然后在祠的四隅起四小券。在四小券及四大券顶部渐做成圆形环状体时,再在此环状体上起大圆拱顶。墓祠四隅夹层部开有许多窗洞,窗上棂条各不相同,其纹样有阿拉伯风格。祠堂外面大门、墙壁及邦克楼上均施以各种黄绿蓝色琉璃砖。阿帕克和加麻扎共有四座礼拜寺,其中绿顶礼拜寺为该麻扎中最早建筑之一,随墓祠同建,它是一座典型的大圆拱顶礼拜寺,位于墓祠右侧,由供热天礼拜的前部敞廊和供冷天礼拜的绿琉璃瓦圆拱顶建筑组成,其装饰艳丽并不露繁琐。位于麻扎西端的是大礼拜寺,它与墓祠遥遥相对,平面布局为三合院形式,全寺由砖殿与敞廊组成,正面敞廊为十五间,后部砖殿为八间,左右殿廊开间数也不一致。其后部砖殿是圆拱顶,殿内以砖拱装饰并不加繁琐的装饰线脚,柱廊全为红褐色,与礼拜寺之绿顶绿柱恰好相配。麻扎的另两寺为连建在一起的高寺及低寺,其建制与前两寺相比更有独到之处。高寺建在高台上,低寺则建在地下。每寺均有内外殿供冬夏礼拜用。高寺内外殿间数不等,内外殿圣龛及墙上壁龛窗户处理较为灵便,其东北角与西南角各有一砖砌邦克楼。此寺不仅建制布局灵活多变,而且其装饰点缀也颇有新意。低寺以简洁纯朴而另领风骚,它低于地面六七尺,外殿进深两间,面阔八间,内殿为大圆拱顶,寺内装饰少,寺外形观壮美。除此四寺外,麻扎还设有教经堂及阿訇住宅等建筑。教经堂为一座很简朴的正方形平顶建筑,沿墙四周设有许多小房间,西面的房间有五间较高供教经专用,小房都设有前廊。阿訇住宅位于大门东侧的小院内,由六七间平顶住房组成,住宅东面设有敞廊及花园。麻扎大门正前是随葬的穆斯林墓地,其墓多为圆桃形拱顶长条建筑,建制规模全然不能与阿帕克和加陵墓同日而语。阿帕克和加麻扎是不同时期人们陆续扩建和改建而成的,因此其总体风格略显杂糅,但其建筑气势、建筑形观及建筑工艺还属陵墓建筑中首屈一指的。

富于民族风味的建筑装饰文化

我们从维吾尔族建筑文化中建筑宏观实体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维吾尔族三类建筑,它们只代表了维吾尔族建筑文化实绩的一个方面。如果要较全面地考察其建筑文化,那么就不能忽略对维吾尔族建筑装饰工艺的考察。维吾尔族建筑装饰艺术可以说是维吾尔族建筑文化发展成就最高的一个部分。装饰艺术在维吾尔族建筑中不是平均使用,而是实施于视觉焦点处,与建筑形体及结构相结合,进行灵活处理的。维吾尔族建筑装饰手段有十几种,其中较突出和普遍的是石膏花饰、彩画、木雕及面砖等。装饰题材也以植物和几何纹样为主。图案多为二方及四方连续,并以并列、对称、交错、连续、循环等手法灵活构图。由于装饰部位、材料性能及技法的不同,各种装饰手段也各有其显著特征。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维吾尔族的石膏花饰、彩画、木雕及面砖这四种主要的装饰手法。

石膏花饰,是以石膏等为材料,在建筑物墙顶边缘、窑龛周边施以带状图案,在壁画上则施以大幅尖形圆拱图案,在顶棚施以圆形、多角形图案。题材多以牡丹、荷花、葵花、菊花、梅花及玫瑰为主。带状图案是将 一种或几种单体花纹,按二方连续方式利用重复、异向、循环及交错的构图手法组合而成的,其节奏鲜明,断续有致。尖拱形图案主要以牡丹、葵花等图案为主题,并以边框为衬。这类图案中植物纹与几何纹结合自然,疏密得当。此外,圆形图案、多角形图案及其它形式的图案也在配置处理上显得灵活自如。石膏花饰一般为浅雕,个别地方也采用深雕。石膏质地细腻、色泽洁白,上色与不上色均能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由于石膏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一般大型花饰多先以木模制成初胚,经精刻后再镶嵌于墙面。上色一般有直接涂于表面及将颜色掺入石膏浆这两种方法。

彩画,是一种以各色颜料通过人工手绘等方式达到装饰目的的方法。它多用于礼拜寺宽大的顶棚、梁、枋,其题材花纹与石膏花饰相同,偶也采用整幅的风景画。彩画有大型组合图案和单体图案两种。其大面积组合图案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露明密梁顶棚式房屋的间为统一构图整体,采用连续卷草花卉纹样;另一种为组合平顶和藻井式样的整体构图,采用小幅花卉或风景画。所有彩画在用色上都有如下特点:以相近颜色(如蓝绿等)作大面积组合,并用与其相对的补色(如红、黄)作重点配置,既强调色调,又复有灵活的变化。底色常用群青、墨绿、紫红、银灰或黑色,花纹线条多用白、黄色。

木雕,在维吾尔族建筑中的使用要早于石膏花饰和彩画,它在装饰上主要用于柱子、梁枋及门窗,题材多以葡萄、杏、石榴、桃、荷花等植物为主,构图则依建筑构件而变。木雕花饰多用材料原色(黄褐色),有的则施加彩绘。在雕刻方法上有线雕、浅浮雕及透雕等。

面砖装饰,在维吾尔族建筑装饰中主要有拼砖、型砖及琉璃砖这几种。在砖砌墙面、台基、柱墩及楼梯象眼等处多用拼砖图案。拼砖所砌出的花纹为各种几何纹,砖为米黄色砖、灰缝作白、黑、墨绿等色。在装饰檐口和其它边框时常以米黄色或深灰色型砖,通过一种或数种型砖连续或相间排列,组成光影效果突出的图案。那种砖面做出具有浮雕效果花叶纹、几何纹的花砖,是型砖的一种特殊样式。有时人们通过重复使用单体花砖来组成带状或四方连续的图案,这种方法也多用于砖砌墙面、台基、柱墩及邦克塔楼楼身处等。琉璃砖和花瓷砖是人们常在讲经堂、陵墓大门 (图五)、墓室外部墙面、圆拱顶及塔身拼镶花纹图案的另一种装饰物。其砖面规格约为5×7平方厘米左右,琉璃砖为蓝、绿色,有的带有浮雕效果的凸凹花纹。花瓷砖为蓝白色或绿白色,花纹多为花叶或几何纹。人们主要以单元纹样的拼合及色彩的组合来使装饰表面产生视觉上的美感变化,也常以大面积的均匀排列及有机组合来构成四方连续图案。

图五 新疆喀什古代文豪玉素甫墓大门

上述种种建筑装饰手法,同维吾尔族建筑的宏观建构风格一同组成了维吾尔族建筑文化的特色体系,它们在维吾尔族传统建筑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