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伊斯玛仪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伊斯玛仪派分类:【文化精萃】 伊斯兰教十叶派中的一个支派,亦称“七伊玛目派”,尊崇阿里为第一任伊玛目,以后由其后裔继承之。该派认为第六位伊玛目定其长子伊斯玛仪任伊玛目,而后伊斯玛仪却比其父早亡5年,故伊玛目到伊斯玛仪便告终,“七伊玛目派”之名即由此而来。该派以新柏拉图主义为基础,有自己复杂的宗教哲学体系,常以秘密活动形式传教和发展成员,曾于10―12世纪在北非建立“法蒂玛王朝”。目前该派信徒主要分布在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叙利亚等国。最高神职人员称为“霍加特”。我国新疆塔吉克族穆斯林亦信奉该派。 伊斯兰教十叶派的主要支派。又称“七伊玛目派”。公元8世纪后半叶形成。认为阿里六世孙伊斯玛仪(Isma‘il b. al-Ja‘far,? ―约762)虽表面上早亡于其父加法尔(Ja‘far al-Sabik,约700―765),实际上并未真正死去,而是隐遁起来,最后将以马赫迪身份复临人世并建立公正社会,故他既是第七任也是最后一任伊玛目,伊玛目传袭系统应到他为止。该派在新柏拉图主义基础上,建立了 一整套复杂的宗教思想体系,推崇数字“7”,以之作为各种宇宙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分类或分期;强调经文隐意,认为只有少数经过秘传的掌教者才能了解隐文奥义,故又有“内学派”之称。其组织及神秘思想体系的奠基人是阿布杜拉?本?马蒙(‘Aba Allah b.Maymun,?―874)。活动中心原在伊拉克巴士拉,后迁至叙利亚北部。10―12世纪,曾在北非建立法蒂玛王朝。有卡尔马特派、法蒂玛派、穆斯塔尔里派、阿萨辛派、德鲁兹派、努赛里派、印度和加派等分支派别。主要分布在叙利亚、伊朗、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阿曼及中亚地区。在中国,塔吉克族约于16―17世纪接受其教义,属印度和加派。尊印度穆斯林联盟第一任主席阿迦汗(Agha Khan,1877―1957)为“活主”,视之为真主的化身、阿里之“光”的48代(一说47代)接续者。主张灵魂不死说。宗教仪式简单:每日仅礼晨、昏两番拜,认为另外三番拜是义务拜,可以不礼;不设清真寺,礼拜在家中进行;赞词多为赞颂穆罕默德、阿里、法蒂玛、哈桑、侯赛因、阿迦汗的内容;不封斋,认为日常遵守伊斯兰教饮食规定即等于封斋;不朝觐麦加,只将朝觐阿迦汗作为必修功课,凡朝觐过阿迦汗者即被尊称为“哈吉”。20世纪50年代前,宗教首领皮尔、伊禅、穆克依等均由阿迦汗直接委任。每年向阿迦汗交纳宗教课税“赛尔卡尔”。搞麻札崇拜和举圣旗巡游麻札(特克奇克勒斯)仪式。在麻札墙壁上绘画或雕刻动植物、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宗教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视白拉台夜为“赎罪日”,届时全家团聚,按人口数点上蜡烛,彻夜照明,祈主赎罪。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