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味yunwei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重要概念。南齐画家谢赫论图绘六法时,首列“气韵生动”。梁代诗论家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滋味”的概念。晚唐司空图将“韵”“味”联用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之说。韵味说因此而形成。韵味作为一个完整概念,是指在作品感性形式上流露出的内在意蕴、滋味。
“韵”本指诗歌的韵律、节奏所构成的艺术形式,“韵外之致”乃指超出艺术形式之上的风神气韵。讲“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便是强调诗歌的内在精神。但任何内在精神、意蕴又必须通过艺术感性形式呈现出来。因此“韵味”也可理解为诗歌艺术形式中所具有的那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效果。司空图继承殷璠“兴象”说,释皎然“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的诗论,标举韵味之说,其目的是倡导一种不拘泥于形式工稳、辞彩斐然、而生动传神、玲珑剔透、余味无穷的诗歌风格。所以他主张“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境界。
韵味说乃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精旨所在。它代表着发展到相当高度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但这种观点是从纯审美角度立论的,以此作为诗歌唯一标准,容易流于“空灵”一路,对文学艺术的各种社会功用必然忽视。事实上这种观点正是中国古代一派躲避现实,与自然为伍,陶冶性情,飘然世外诗歌创作的理论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