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伐木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伐木

分类:【中国民俗】

我国古代的元明时期,土人曾对长白山的木材进行过开发,到了清代特别是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和乾隆四十年(1775年)清政府两次对长白山进行封禁,使长白山得以形成郁郁葱葱的原始林带。到同治元年(1862年)逐渐有山东流民相继拥入松花江和鸭绿江流域,从事放山、挖参、采伐活动,于是一场大规模的对长白山木材的开发历史便开始了。

据《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林业志》记载,光绪六年(1880年)以后,清封禁的土地、围场陆续开放,小量的采伐业逐渐开始,到光绪十八年(1892年)清地方官吏与木商订立合同,以20万金组织“木植公司”,在东边道(通化一带)从事采伐、贷款及征收林木税等业务。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俄合办的“鸭绿江采木公司”在东边道和长白一带进行采伐,接着是1903年俄国建立的“极东公司”,派军人马德罗夫驻通化,对长白山进行掠夺性采伐,还有中日合办的“鸭绿江采木公司”、“义盛公司”都在老山里竞相动手。

森林小火车道(王明霞摄)年

日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作为战利品日本人接替了从前俄国人在鸭绿江地域的采伐权,接着他们便开设军用木材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中日两国签订了《鸭绿江采木公司章程》,确定开发长白山森林资源。当时,仅在长白县境内,西起临江的帽儿山,东到二十四道沟,距江干流30公里以内,为公司收买。至此,鸭绿江、浑江两江及长白山周围的森林采伐权统归日本。

从前,除官办的采伐组织外,民间的采伐业相当兴盛,这主要是关内连年的水旱两灾,大批的难民闯关东进入北方,他们自立团伙,组成行帮,进行森林的采伐。仅据长白县宣统二年(1910年)的调查,七道沟沟长40公里,有木23处,年编排竟达59张;八道沟沟长90公里,木商、把头比比皆是。1924年统计的资料表明,长白县境内有木场177家,木把12223人,年编排561张。

另据1919年鸭绿江采木公司编纂的《鸭绿江林业志》记载:中华民国六年(1917年)以前长白境内森林资源极其丰富,总蓄积约1960万立方米。树种以红松、鱼鳞松、臭松、杨树、桦树、落叶松、赤柏松、柞树、榆树、椴树、水曲柳、黄波罗、刺楸等为最多,而且木质均属上乘。人们组成木把行帮进行伐木。

林海人家(施立学摄)

绑起忑砺做木头(王明霞摄)

木把是从事林业行当人的总称。也称为木帮,指以山林木材生产为活路的一个工种,民间称木帮们为“做木头的”。木帮活分“山场子活”和“水场子活”两种。

山场子活是指木帮们把山上的原木穿成排,放到江里流送。

山场子上的木帮从事采伐的黄金季节是当年10月至第二年的2月。

大雪一落,木帮进山,把伐完的原木从山上拖下来。

木帮们住的是大房子,几十乃至上百人住一个屋。南北大炕,地当间一两个大炉子,专门有“小打”负责看管,日夜烧木拌子。大炉子烧得“哞哞”叫,可屋里还是寒风刺骨。

把头对木把说打就打。木把们都得穿忑砺,穿忑砺就得絮忑砺草。这活每人都得会。干起来还得快。然后麻溜吃饭。木把的饭是窝头和“没腿大海米(盐豆)”。吃饭只给10分钟时间,吃不完的带到山上,边伐树边架火烤。窝头梆梆硬,和石头蛋子差不多。

伐木有许多规矩,称之为“山场子规俗”。

开锯放头一棵树叫“开锯”或“动斧”。这要先搭山神庙,供老把头。老把头据说就是山神爷。这时,所有的人都在庙前雪地上齐刷刷跪下,由把头领头喊:“山神爷,老把头,俺们供养你来了。保佑俺们木帮顺顺当当的!木头下了山,再来供奉你老把头。”然后开锯。头一锯要放“顺山倒”,以示“这一季”顺顺当当,平安无事。

木帮们干山场子活特别辛苦,凌晨两点钟就从大房子出来往场子上走。走十多里地,有时到山场子星星还没退呢。林子里一片漆黑,干两个钟头也不见天亮。只听林子里扑扑腾腾地响。黑夜放树也来不及喊山,全凭耳朵和感觉。听着风声和动静,手脚要利索,不然就会被砸伤。

从前采伐,条件非常简陋,两人一组,快码子大肚子锯,一人一柄开山斧,那斧头半尺宽的刃,两人对着砍,一左一右,全凭熟练和胆大。

叫山放每棵树前先用开山斧砍树的根部,查看一下有没有腐朽、瑕疵,俗话“叫山”,如有一点弯曲,俗话叫“过性木”,不采不伐。采伐前先找好树的倒向。用大肚子锯“掏”到一定程度,然后在锯口的另一面用斧子“要楂”(向锯口方向砍出一个豁)。

要过楂,树会发出“咔咔”的响声,人凭这种声响判断树的倒向和倒下的时辰,要及时地喊山。

喊山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告慰,也是给对方“提个醒”。但也有人认为是对自然的一种回报,对神灵的一种祭祀。喊的人心中带着一种虔诚,认为这是神灵送给人类的礼物,人要答谢。不管怎么说,喊山是一种人类在从事采伐生涯的久远历史中总结出来的一项重要的经验和体会。

喊山有三种:顺山倒、排山倒、迎山倒。

顺山倒:树生长的地方往往是山坡,而且树的根部倾斜向山下,这样树在采伐后,一定会顺着向山下倒去。顺山倒的树枝头朝下,树根较平稳地连在树墩上,下锯下斧都可以从容不迫,较平安保险。所以顺山倒往往也是一种吉祥的表示,往往“开锯”前或年节加上老把头的生日这一天的一早一晚,都要伐一棵“顺山倒”的树,以示平安和吉利。

排山倒:这种树生长的地理位置往往是在不十分平坦的山林地带,树的根部在下锯后最易向横里斜去,这种倒法最易形成“罗圈挂”,也叫“吊死鬼”。是指放倒的树同时几棵压在一棵树上形成一个罗圈状。这时,木把必须钻进“罗圈”,将支撑树伐倒。

对这样的活,木把歌谣中说:

钻进罗圈套,木把命难保。

伐倒大树赶紧跑,稍慢一步命报销!

排山倒往往也象征着他们的命运不济,要摊上“横事”,不吉利,不顺当。其实,木帮的命运时时在危难之中,他们自己给自己编的歌谣说:

要吃“横山”饭,就得拿命换;

走进木帮房,好似进牢房。

推起轱辘马,险道滚大梁;

断闸砸伤腿,甩车压断肠。

吃的橡子面,咽的苦菜汤;

把头棍棒打,财东似虎狼。

木把卖苦力,年年挨饥荒;

血泪流成河,几人回故乡。

……

就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迎山倒:这里指树头向山上倒去。

这样的树往往根部很深,山的坡度较大。木把顺从树的长势和山的坡度,使上楂深,下楂浅,便形成了迎山倒。迎山倒危险性小。

抽林子大树伐倒,还要运下山去。这就是采伐木头的第二道工序。把倒木砍去枝枝杈杈,只剩下巨大的原木本身,要根据山场的不同地形,采用马拉、人拖、顺山滑动等方式集中到山下或江边,准备穿排流放。这个工序,山上叫“集材”,民间称为“抽林子”。木把的活计又简单又繁杂,又得懂技术,又得有力气,反正是缺一样也不行。

抽林子,顾名思义,就是把伐的木材,俗称“件子”往一个地方归。抽林子是最危险的活计。

成山的原木堆在山上的雪壳子里,要运到山下,使用的是一种叫“疙瘩套”的爬犁。抽林子以前,木把要根据地形把木头顺过来,大头冲大头,小头归小头,粗细分别排列,然后由抽林子的人在一头掏上眼,串上棕绳,系好了,爬犁一来,搭上一头便走。

爬犁有的用两头牛、有的用三头牛。两个人,一个在前边牵牛,一个手拿“挖杠”,前后左右跑,不停地左右拨道,这就是抽林子。抽林子经常在下山时稳不住吊,俗称“跑坡”。

跑坡就是爬犁下山时,冲力过大,牛稳不住,巨大的木头从上而下直贯下来,往往人死畜亡,最后木把连尸体都寻不着。

放箭子车与抽林子相反,放箭子车是选好一定的山地,修上一条“雪道”,然后把木头一件或几件地放下去,一直滑到山下,这叫放箭子车。这种运送方式比抽林子的疙瘩爬犁要快,但危险性更大。

首先,要修箭子道。

箭子道起处在山腰或山顶上。严冬,山里本来雪就大,而山冈上风更硬更刺骨。修箭子道的人要起大早爬上山去清理夜间积下的冰雪。老山里,往往一夜间,大雪就覆盖了一切。

刺骨的风,把雪冻得梆硬,一檩子一檩子地堆在山岗上,再也找不到原来修好的“箭子道”。木把手握刨镐,手和鼻子都冻烂了,跑在雪壳子里抠箭子道,木把们往往哭着喊着地干,干着干着就冻死在雪里……

木把们的棉衣裤成年是冰淋淋、透心凉,到老都有烂腿病,一个个都烂得掉肉露骨头,这都是年轻时放山伐树落下的老病。木帮的人到老,一个个牙都掉光了。这是因为在山场上干活,虽然冰天雪地,但他们往往浑身水汗,一出汗,人就渴,没有水,就吃雪。

雪凉嘴里热,一冷一热,日子长了,把木把的牙口都冰坏了。所以有经验的老木把在吃雪疙瘩前,先用手攥攥,湿润一下雪团儿,再含在嘴里……

放箭子车最怕“起茬子”,原木前头被卡住,而后边的冲力太大,一下子射出去。那巨大的原木就像一支轻飘飘的箭,一下子穿进老林,顷刻间要了人的命。

民国三年(1914年),漫江林场三号场的箭子车出了事,在半里地外归楞的21个木把顷刻间变成血肉模糊的肉饼。在长白山里,几乎到处都有木把们的白骨。

赶河又叫“放散羊”。长白山里资源十分丰富,沟沟岔岔都有水,于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便学会了利用水。放散羊的历史较早。从前,山民们也用这种办法来运送木材,放散羊要求木帮要胆大心细,往往在一根一根的圆木上跳来跳去,不停地归拢这些木头,不使它们散帮。脚下如稍一不稳,一条腿或身子就会顺水而下,别的木头一滚,人就变成了“肉饼”。常常有这样的事情,方才还看到这人站在木头上,一转眼,人便无影无踪,掉进江水里了,便永别人世间。

开套把山里的木材集中到山下边的排场,这一切活计都叫山场子活,这就是俗话说的“开套”。干完了叫“掐套”。

马架子房(施立学摄)

开套往往是秋冬十月。套,指绳套。山场子活离不开绳子。关东山历年盛产烟麻,而山场子的木把和水场子的排夫,都离不开绳子。所以木把们不但是出力气的,而且还要有相当不错的技术。比如打绳子,就是他们必须要会的一门手艺。

把头在选木把时,往往问:“你开得了套吗?”就是指你能自个打绳子吗。如果你回答“自个开套”,他还要问师傅是谁,在家艺还是外来艺。一个自己开套的木把工钱和别人不一样,如果自己开不了套,就只能挣“半拉子”或小打的工钱。

开套在山里木帮的概念中是过了小雪的时日,外出的、串亲家的、玩牌的、猫冬的都回来了,一心等着开套。每个木把都属于自己柜上的人,到了这个日子,掌柜的派把头到木把们居住的村村屯屯喊:“明个开套!明个开套!”当天晚上,家家都做开套准备。

第二天,各柜头的伙计三五一伙,在村口屯头燃放鞭炮,高喊:“开套啦!开套啦!”放完鞭炮,烧纸马,拜山神爷老把头,然后背上线麻,带上工具,进山场子了。

从前,各大柜为了省线,从来不买现成的绳子,只发给木把线麻,绳子由木把们自己打。打麻绳使用的工具民间叫“绳车子”,一边三五个人,双手握住老木帮子,腰和屁股拼命朝一个方向晃动,给麻上劲俗称“打麻绳”。

天出奇的冷。可打麻绳的木把们一齐扭动腰身,一齐喊:“啊哟!啊哟!”很好听,常常使寂寞的老林子热闹起来。

打完绳子,就要编扣子。编扣子,俗称“割扣子”。割扣子,就是编绳,准备抽林子和放箭子车时用的绳索。这种绳索又叫“霸王套子”,用量非常大。两股,头大,后边像猫尾巴根一样细,然后系个花,一转压住。再用木锤砸一砸,挑出花来,水一泡解不开,着急时就得用斧子剁下去不要了。编套结绳子往往要干个十天半月的,一到开春,使剩下的“霸王套子”像明太鱼似的,散落在漫山遍野的泥雪中。

掐套是指山场子活完了。这样的季节正是山上冰雪开化、泥泞了、爬犁再也不能动了的时候,而且,家里有地的,也该回去准备种地了。

掐套时就要结账,账分几种,有的是木把们包下来的“长活”,就是从山上伐木到拖运的全套活,也就是俗话说的“挣囫囵钱”;还有的是“件子”活,指木材伐多少,拖运多少结算多少。

其中木把们大多是当地的住户,冬时上山,农忙时下山,光干山场子活,不做水场子事。

掐套要有仪式,主要是领了“红钱”,要买红纸、鞭炮、猪头,去拜山神爷老把头庙。这时,木把们备上好酒,倒在葫芦头里,倒满酒盅子,摆在庙前,由“爬犁头”掌柜的领着,大伙齐刷刷跪下,开拜。先冲老把头磕头,向上下左右各洒一杯,再把酒洒在庙门前,然后烧纸放鞭炮。之后把猪头拎回家,炖粉条子,大伙饱食一顿。此时整个山场子活也就结束了。

木帮的组织结构和分工是这样的,山场子上一个场子有一个大柜、一个二柜,下分场子把头、爬犁头、槽子头;水场子上的排夫大柜叫头棹(zhào),下分二棹、边棹(也叫尾棹)。

大柜指这一季山场子、水场子上主要说了算的人物,往往他出资“打扮”这一季的木帮。此人要有钱有势,先要发给木把们一些“老钱”。

老钱。指木把们上年欠的酒钱、店钱。这些木把们往往在沿江小镇的各个旅店里,欠下了店钱,动不了身子。这时,店主往往和大柜“通光”,说我那里有多少多少技术好的木把,但要“打扮”(武装他们上阵)就得先替他们交付店钱。

这时大柜要先拿许多钱,把木把们欠人家的钱还了,然后双方签字画押,才领他们上山或下水。

大柜说一不二。从前长白山里出名的大柜如二十四道沟王迷糊、十二道沟金怀塔、辉南吴凤楼都是“黑白两道”家有万贯的手,因此他们山里山外都出名。

二柜二柜是大柜的副手,此人往往替大柜跑外,掌握财权和人权。这人往往是大柜的至交,也有的是亲兄弟。

二柜要熟悉山场子、水场子的各种技术语。别人不懂的,他得懂,对方想唬他又唬不了,这二柜往往是在木把堆里滚来滚去的人,在木把门中间,他是说一不二的人。民间常说:“二柜傻,大柜精,是金是银分得清。”东北的“傻”,是说这人实干,不玩花架子。

把头在山场子上干活,领头的这个人叫把头。把头这个词大概是地方方言,在中原地区有“工头”(领工人干活的人)之称,而“把头”只是北方的术语,这可能是民族民间方言相融合产生的名词,如蒙古族称英雄为“巴特尔”或“把突”,此音和“把头”、“巴特”相近,加之东北早期有些地方是蒙王爷的属地,各民族能从语音中相互借鉴,也是可想而知的。从地方方言来分析,“把”也是“帮”之言,把头也可能是“帮头”之意,就是这一行帮的领头之人。从蒙语“巴特尔”是指“英雄”为把头解释,也合乎道理。因把头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可以称为是木把中的“英雄”。在山上伐木、抽林子、放箭子车,一切的一切,全要靠他发号施令来进行。他要懂得山上活计的各道工序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而且包括“开套”、“掐套”时的各种仪式,在山上干活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都要靠他去排除。他有应付残酷的大自然的经验。

另外,在户外干完活回去时,一到大房子门口,把头往往对大伙说:“先别进屋!”“先用雪搓搓脸,千万别先烤火,不然脸会烂,起泡。”

这都是经验,叫人佩服的把头视这些知识为常识。当然也有坏的把头,他们是大柜、二柜的心腹,和主子一起对付穷木把。

木把们干活,有些坏的把头猫在树后偷偷看、听,观察木把动静,稍有不慎被他抓住,没个好,轻者罚工钱,重者绑起来捆在树上冻死。

爬犁头这是山场子活中专门管理抽林子、管爬犁的把头。此人往往身经百战,一张爬犁三条牛,他要管理牛和人。特别是他要指挥“挖杠”的,负责“对吊子”的人时时挂吊子、摘吊子,吊硬了、吊软了,都不行,特别是到“坡口”时。

坡口,指这条爬犁道的最高处,这样的地形人慢,木头快,往往最容易“叠被”(木头从后往前挤,一层层摞起来)。而牛在“道槽子”里走,眼看到坡口,为防止“叠被”,牛要快点赶。

快赶时,喊:“驾―――驾驾!”站下时,不喊停,喊:“拴―――”牛就会站下了。

爬犁头要求特别熟悉牛马的习性,此人从前往往是牲口贩子或常年跑外的“车豁子”(老板子),所以他对各样的牲口极其了解。如抽林子架爬犁辕牛不坐坡。挑选好的辕牛,一头往往比“梢牛”(爬犁最前边的那头牛)价要大得多,到坡口最怕辕牛坐坡。选牛时要看看牛的后腿窝宽不宽,如腿窝宽,这样的牛不易坐坡,多大价都要。

再就是选梢牛。梢牛和辕牛一样,一定要听话,鞭子怎么勾,就怎么跑。梢牛的价略次于辕牛。

中间的牛叫“腰梗子”。为了减少每组爬犁的成本,除了辕牛、梢牛花大钱外,“腰梗子”什么牛都行了,主要是为了成套。一副爬犁套,三头牛,缺一不可,缺了也不吉利。

在山上赶爬犁,爬犁头不停地跑,早起摸黑就干,要干到小半夜,从这个凳场到那个凳场,一天跑两个来回。

拉爬犁的牲口,到春夏时老排一起,山场泥泞了,牲口就放进林子里养着。放牛也是爬犁头的事。但他往往交待给“小打”后,自个休养一下,等八月秋风一起,再去赶爬犁。

爬犁头放牛有他的高招:把牛散在林子里,定期叫人去送盐。盐撒在固定的木头上(往往是一棵倒树),送盐的人往往一喊:“喵―――喵喵―――”或敲梆子(一种唤牛的工具)牛就知道,自个儿就来了。各家主人对各家的牛有一定的梆子点呼唤方式,各家牛熟悉主人送盐的梆子声。

梆子梆子很有意思,是典型的长白山里的木文化。木文化,反映在长白山使用木头敲击出来的一种声音之中,形成一种很有独特意义的地域文化。据尹乐祝(他曾经在长白县新房镇一带采访了一位80岁高龄的王立德老人和他的妻子以及老木把韩文海等人,这些人都是长白山木梆子的制造者,也是敲击者)在《梆子声―――长白山区的秘密语言》一文中记载,从前山里人,居住较散,人烟稀少,人们不便大声说话。主要是因为大声说话怕引来野兽,又怕冲撞了“山神”。但人们又不能不说话,传达信息,彼此呼应。那么怎么办?于是山里人发明了敲击木梆子的办法。这是山里人的智慧的结晶。

如家里的饭做好了,只能饭等人,不能让人等饭,饭一好,就以敲梆子为号,“通知”山里的丈夫回来吃饭,告诉放牛的人回来歇着,报告放山的人回来睡觉,等等,这些复杂的“内容”全靠这种木绑的敲击声来表达。这种梆子普遍用黄菠萝、青秸子来制作,因这种木材木质较软,声音响、脆,而且传得远。这种梆子直径17~18厘米,长70~80厘米,有圆柱形的,也有两头为圆、中间扁扁的。无论什么形状,梆子两头都留有5~6厘米树皮,以防梆子干裂。

木梆中间有一扁口,以便用凿子挖空里面,两头带树皮的地方各用木钻钻一孔,用麻绳或苞米须子缠在头上,使声音淳厚。

敲梆子的木棰一般用柞木或水曲柳等硬质木做成,长30~40厘米,粗如拇指,有些讲究人家,还在梆子两端刻上花纹,还有雕龙描凤的,十分精致有趣儿。

梆子声没有固定节奏,因要叫的人的远近和内容而定,而且敲时各家有各家的暗语,也就是长短、轻重和快慢等声音的不同节奏,以便各家都能听出自家人敲的声音。这是一种辅助语言使用民俗,也是一种特定的地域文化。关于敲梆子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关里有个庙,庙里有个小和尚,他和一个小尼姑做下了一件不光彩的事,人家抓他,他便和小尼姑逃到了长白山的深山密林中隐居起来。可是,和尚在地里干活,还是担心尼姑在家有意外,于是他便做了一个梆子,让尼姑随时敲打,以告诉他吉祥祸福。后来,这种做法便在长白山里传开了,并应用到山里的生活之中。

槽子头槽子头是指负责压槽子的把头。

槽子也叫箭子道,是利用山形坡势修造起来的冰雪跑道,以便于木把们把原木从山上往山下滑送。槽子头首先要管理好箭子道,他必须是熟悉深山老林里气候的人。

头场雪入山的木把能干125天活,所以人人都想走头一趟爬犁。俗话说头趟木头好,过午就不行了,这是指头趟天冷雪硬,爬犁和木头都易滑动。槽子头怕风不怕雪,他往往头天要观看天象,试试第二天风多大,以确定第二天起床干活的时辰。如果夜里起了风,一刮,道槽子上堆起了“雪杠子”,大柜就拿槽子头是问。这样,夜里一起风,或经过风口的道槽子附近,槽子头都要领人加“风障子”,即用树枝子,在离道槽子一定距离的地方,起障挡雪。

八月柴。农历八月为传统砍柴月,俗称“八月柴”。旧俗开山砍柴时,要在砍柴地点以两炷清香拜山神并烧三张黄纸以保佑砍时平安。若砍树规模较大(如造房、造木桥等),还要请风水先生择吉日再动刀。砍树后一般都用泥土或柴草把树桩头盖上,或在树桩头上砍一斧头,另插一根树枝。他们认为较大的树由树神菩萨总管,砍了树树神要降灾于人,盖上泥土或柴草可使树神看不见,插上树枝可以充数。此风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渐消失。

砍树拜山神。砍伐成片树木时要用方块猪肉、鸡和素食拜山神。村里砍公有大树出售,要请族长太公出面议价,择日砍伐。砍伐时要先祭土,后开斧。开第一斧的人不能说话,要等到有过路人询问:“这么迟了还不砍?”或说“好开斧了”等话,才开斧砍树,据说这样可以免树神责怪降罪。砍首斧者可得若干钱或大米,首斧多由无妻小者来砍,该人轻砍三斧,意为他负砍伐之责,其他人无罪。砍较大的树木时,伐前要用墨汁在树身上定一点,弹三下黑线,这样,树神便不能作祟了。砍伐水口树、坟头树、龙山树、火星山树等则更加慎重,一般都要备三牲福礼,虔诚祭拜。义乌一带在砍伐前除祭树神,点香烧利市外,还要在树周围洒鸡血和撒米,请树神退避。

背树。庆元县地处深山,盛产木材。富户卖树设有树厂,雇工背树,树厂送饭给雇工吃,所送饭菜,要全部吃完,吃不了可请过路人吃,不能留下剩饭菜。雇工出工不准说话,要把树背到厂后,才能说话。违犯此俗,停止全树厂雇工背树,损失由说话人负担。意即深山砍树和背树极危险,恐说出不吉利的话。旧时此俗极严。

山禁。山禁是为了维护山林主权、保护山林。山主在其山地厂设界石、界沟,丘陵山地,山主采取立界碑的办法,界石下面埋入经久不腐的炭块或石灰。部分丘陵地带山上的毛柴允许旁人砍伐,梗柴就不允许旁人砍伐。偷砍者被捉到,要照章挨罚。昔日,大户山主,一般都雇有七八个看山员,分区巡山查看。如有人偷砍一根毛竹,要罚高于这根竹多倍的款项,罚金归看山员。若是大宗偷伐,其首要分子被抓后要坐牢,或遭罚。大户山主或几个山主联合在深山远山设草棚雇人看山,俗呼“看舍”。

偷伐处罚。浦江一带,对偷伐山林情节较轻者,令其鸣锣,或放鞭炮赔礼;情节较重者要他自己鸣锣示众或罚馒头、现金;情节特别严重的要罚请班子演戏、或摆酒谢罪。如果偷伐龙山或太公山的坟头树,由房头召集该房族众议定重罚办法,若偷者为本族人,除对他重罚外还要将他开除出族;若是外村外族人,则必科以重罚,甚至捣毁其房屋。东阳、永康一带对偷伐龙山、坟山树或水口树的人,则罚宰猪宰羊伏垅敬神,或杀鸡以鸡血淋于坟后,或罚用四人抬着滴血之羊走遍全山,以补偿龙山龙脉的元气。衢州一带私人山林都在树上号名字,偷树被抓者,罚给山主门下每户两只四两重的大馒头,俗称“分肉包”。有的地方在吃封山酒时,宣布封山禁约。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