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休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休谟分类:【文化精萃】 18世纪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近代不可知论哲学的创始人。 休谟生于苏格兰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曾在爱丁堡大学学习。多次旅居法国,结识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卢梭、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1739―1740年出版第一部哲学著作《人性论》,未引起社会注意。1748年发表《人类理智研究》,引起轰动。其他著作还有:《道德原则研究》,《政治论》,《宗教的自然史》,《英国史》等。 休谟认为,认识的唯一对象是知觉,而不是客观事物,我们的一切观念都要来自感觉,感觉之外的一切都不可知。“心灵”、“自我”也不过是“知觉的集合体,或一束知觉”。他把知觉分为两种:印象和观念。他所谓印象就是一切较生动的知觉,即人在看见、听到、触摸、爱好、厌恶时获得的当下的感觉。所谓观念就是不生动的知觉,是对上述知觉的回想,是原始印象的映象、摹本。印象又分为简单印象和复杂印象,简单印象是一个个孤立的感觉或感情;复杂印象则是简单印象的复合。观念也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简单观念是简单印象的直接摹写。复杂观念是由简单观念组合起来的,但并非一定有与其相应的复杂印象。有一些复杂观念是不真实的,虚构的。例如“金山”、“有德性的马”等等。 休谟认为,任何哲学概念和原理,如果找不到与之相应的知觉、印象,就是虚构的。可见,判定哲学概念和原理的标准是感觉、印象,而不是客观事实,不是实践。 在休谟看来,感觉的来源问题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他认为我们只能靠感觉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感觉不可能超出自身去经验知觉与对象的联系。所以,他把感觉之外是否有什么东西存在的问题取消了。他不仅取消了物质实体,也取消了精神实体。因此,除了人的感觉之外的一切都不知道其是否存在。 休谟还认为,因果性只是“习惯的联想”。自然事物之间没有任何客观的必然的因果联系。因果联系的观念,来源于人们的“习惯联想”。由于原因与结果很接近,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二者经常连结在一起,所以,当一事情出现时,人们自然联想到另一事情的出现。这种“联想”就是因果关系的本质。“必然联系”观念只是心灵的习惯,而非客观实在。由于休谟认为,凡不直接呈现于感觉印象的东西,我们便对它不能有任何观念,所以,他认为我们只能感知孤立的事物,而不能感觉到它们间的必然的因果的关系。这个错误结论正是由于休谟否定理性认识造成的恶果。 休谟指出,人类理性研究的全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观念的关系,一类是事实。他认为第一类即数学知识,它们同事实的经验无关,是永远可靠的、自明的。而他认为关于事实的知识即经验科学则只能是“或然的”,没有客观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在宗教问题上,休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把怀疑论贯彻到底,否定精神实体存在,从而使上帝的存在成了悬而未决的问题,同时,他对有神论的论据,如“宇宙论证明”、“神迹”、“宇宙设计论”等,痛加批驳。认为宗教的基础是迷信和狂热。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上帝是存在的,普通人需要宗教信仰,有教养的人需要“真正的宗教”,因为宗教“是道德的可靠根基,社会最坚固的支柱”。他认为,做哲学上的怀疑论者是做健全的虔诚的基督徒的第一步。体谟在宗教问题上的矛盾动摇,是当时资产阶级在科学与宗教之间矛盾徘徊的反映。 体谟的不可知论,对后来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特别是康德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是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思想渊源之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