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会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会意分类:【传统文化】 ①又称象意。文字学术语,六书之一。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形体(包括象形字、指事字及会意字本身)结合起来,以组成一个新字,表示一个新义的造字方法。主要因于弥补指事的不足而出现。指事虽弥补了象形不能创造表示抽象意义的文字之不足,然其本身也有很大局限,主要是缺乏灵活性和造字功能较差,所以并不能造出足够的表示抽象意义的字。它所造的字实际上也很少,只有100多个。会意遂由此应“需”而生。会意造字法造出的字,称为会意字,绝大部分为合体字,少量为独体。依其产生的先后和具体“会”法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原始的会意字,产生于汉字出现的早期,在目前,就是甲骨文、金文时期,绝大多数都是用独体的象形字组合而成的。这又分为两种: 一是同体组合,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样的形体构成。 如(北),(焱);二是异体组合,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形体构成。 如(配――兴),(析)。 此类会意字在隶变导致汉字笔画符号化而使之失去了产生的基础以后,不再出现。第二类是改变或减省字形结构的会意字,主要产生于小篆之前和小篆时期。其特点为将某字或反写、或倒写、或减省笔画,以此造出新字。 如《说文解字》“ 部”:“( ),不顺忽出也。 从到(倒)子”(倒写);同上“片部”:“(甲骨文“明”),(石鼓文“尖”)。但多数产生于隶变以后,尤其是楷书形成以后,且至今仍在不断产生。其特点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及其字义共同组合起来,成一新字,会出新“意”。如“嵩”、“?”、“劣”、“岩”、“掰”、“?”、“”、“卡”、“歪”、“?”、“甭”、“”等等都是这样。 以上三类,除第二类是独体字外,第一、三两类都是合体字。数量则以第一类最多,第三类次之,第二类最少。会意字在汉字总数中所占比例较大,约是常用汉字的百分之二三十。清人王筠和朱骏声都对《说文解字》中的会意字做过统计,分别计得1260字和1167字,加上后来不断造出的,足以说明这一情况。会意字与象形字、指事字,形声字的区别在于: 会意字意义抽象,除极少量独体字外,均为合体字,无标音成分;象形字以意义具体与之相别;指事字以独体结构与其多数分开,与其独体字相合者,以与其造法怪异有明显不同而辨;形声字以有标音成分与之两清。会意是两汉经学家、文字训诂学家,主要是东汉许慎发现和总结归纳出来的重要造字方法和分析研究汉字的方法之一。它对汉字的发展和研究有非常积极而重大的作用与影响。由于会意主要是组合汉字的形和义两个方面以创造新字的,灵活性很大,造字功能较强,把象形时代造字方法的特势发挥到了几乎淋漓尽致的境界,所以除能弥补象形和指事造字的不足以外,更使汉字造字法脱离了图画的束缚,走出了象形阶段而进入了表意阶段,向前迈了一大步,进入了一个较为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天地。运用会意之法分析研究汉字,对前述第一、二两类会意字,须依据古文字时代保存其原貌的形体和字义;对第三类,依据隶书、楷书的结构及字义即可。②指会意字。 如《说文解字》“哭部”: (败),毁也。从支贝。败贼皆从贝。会意。”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成一个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的造字法。用会意方法造的字叫会意字。许慎《说文解字》上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比类:两个字拼在一起;合谊:会意;指?:指挥,指目的和要求。)会意字有异体会意、同体会意两类。异体会意字用不同的字组成,如“武”,从戈从止。同体会意字用相同的字组成,如“众”,三人成众。会意字没有表音成分,它比象形字和指事字的数量都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