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二人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二人台二人台流传于内蒙古西部及山西、河北和陕西部分地区,相传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各地的二人台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人们通常以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路和西路。西路二人台最初叫“蒙古曲”;东路二人台初名“蹦蹦”或二人台。东路和西路二人台,经常演出的剧目共有100多个。《回关南》、《拉毛驴》、《摘花椒》、《卖麻糖》、《兰州城》等是东路独有的剧目。西路二人台有《打金钱》、《打樱桃》、《打后套》、《转山头》、《阿拉奔花》等剧目。 二人台戏曲剧种,俗称 “打玩意儿”。流行于内蒙古及山西、陕西、河北的北部,是清代光绪年间在蒙、汉民歌和 “丝弦坐腔” 的基础上,吸收山西河曲一带传来的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清末民初,出现了职业戏班。起初演出形式十分简单,角色只有一丑一旦。后来发展成为扮演固定人物的民间小戏。 二人台戏曲剧种的一种。俗称“打玩艺儿”。多是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歌舞小戏。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陕西、河北北部地区。清光绪年间于内蒙古西部,在蒙、汉民歌和“丝弦坐腔”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山西河曲一带传来的汉族民间歌舞而创造出一丑一旦的歌舞小剧。清末民初,内蒙古自治区的二人台,以呼和浩特为界,分东西两路。西路仍以二人演唱的形式发展,剧中如遇有超过两个角色时,即由丑角兼演,俗称“抹帽戏”;东路较西路有所发展,小戏的剧中角色多时,则由多人分饰不同角色演出。最早的职业小班出现在土默川一带。二人台的唱腔调较多,约有200余种,一般是专曲专用,有的发展为板式。西路的牌子曲多达百余个,多在演出前单独使用,东路仅有20多个,采用结合剧情使用。牌子曲很多,是蒙汉民间艺术交融而成的。伴奏乐器有笛子、四胡、扬琴、“四块瓦”等。东路增加了锣、鼓、镲等打击乐器。经常使用的小道具有扇子、手绢和霸王鞭等。服装、化妆主要是仿效晋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蒙古自治区、河北、山西都先后建立了专业演出团体,二人台已显蓬勃发展起来,民间业余演出也极为活跃。经整理改编的主要传统剧目有《走西口》、《打金钱》、《五哥放羊》、《探病》、《拉毛驴》等。新编剧目有《闹元宵》、《二次探病》和现代剧《光棍娶妻》等。有的剧目采用蒙、汉两种语言演唱。《走西口》等剧已摄制成影片。 二人台内蒙古地方剧种。原由一丑一旦表演,故名,初亦称“蒙古曲儿”,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北部和河北张家口等地。由蒙、汉民歌及汉族的“社火”等艺术形式融汇发展而成。民国初年,蒙古民间艺人老双阳曾对服饰、化装、表演等进行改革。后逐渐形成两种风格各异的流派。东路唱腔流行于集宁、丰镇一带,受晋剧、道情和咳咳腔影响较大,曲调朴实,优美;西路唱腔吸收戏曲及蒙古族音乐成分较大,曲调欢快,富音乐性,并形成了固定板式。演唱、舞蹈、独白结合。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浓郁。解放后出现了多人表演形式,多以笛子、四胡、洋琴等乐器伴奏。传统剧目有《走西口》、《探病》、《打金钱》、《挂红灯》等。 二人台内蒙古地方戏曲剧种。初亦称“蒙古曲儿”。原由一丑一旦表演, 故名。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北部和河北张家口等地。由蒙、汉族民歌和民间音乐及汉族的“社火”等艺术形式融汇发展而成。最早出现于包头等地。清末民初,蒙古族民间艺人*老双阳曾对扮装、服饰、表演等进行改革。后逐渐形成为两种风格不同的流派。集宁、丰镇一带的号称“东路”, 受晋剧、道情和咳咳腔影响较深,曲调多保持原来朴实、优美的民歌风韵: 西路唱腔吸收戏曲及蒙古族音乐成分较多,曲调跳荡欢快,音乐性强, 并形成固定的板式。唱、舞、白结合, 戏小演员少,形式多样,活泼生动,内容丰富,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浓郁。解放后艺术形式日臻完美,出现了多人表演形式,多以笛子、四胡、洋琴等乐器伴奏。传统剧目有《走西口》、《探病》、《打金钱》、《挂红灯》、《阿拉奔花》等二百余种, 唱曲和乐器曲数百个。 二人台戏曲剧种之一。俗称“双玩艺儿”。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北部、河北张家口一带。清代光绪年间在蒙、汉民歌和丝弦坐腔的基础上,吸收汉族民间歌舞发展而成。起初只有一丑一旦二人演唱,丑角兼演多种角色,俗称“抹帽戏”,后发展成戏曲形式。唱腔曲调有200多种,大都专曲专用,有的已向板式发展。伴奏乐器有笛子、四胡、扬琴、四块瓦等。经过整理改编的剧目主要有《走西口》、《打金钱》、《五哥放羊》、《探病》、《拉毛驴》等,现代戏剧目有《二板头进城》、《青山前哨》等。《走西口》、《卖碗》已摄制成影片。其中有些剧目如《阿拉奔花》、《海梨花》等,系用蒙、汉两种语言演唱。名老艺人有计子玉、樊六、刘银威、高金栓、班玉莲、亢文彬、刘全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